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钟宜霖杂文选 >

第17章

钟宜霖杂文选-第17章

小说: 钟宜霖杂文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我身心疲惫,实在乏力去登高望远,就在门口找了棵树,大树底下好乘凉,烈日当空,阴云沉闷,在荫凉的石凳上坐了好一会儿,总算才歇回来点精神。这时候,天是灰的,路是灰的,人也是灰的。或许是在外面漂泊得久了,漫长的旅途终于开始有了倦怠。路走得远了,自然就想往回去,走回原来离开的那个没有风景的叫做家的地方,回到那个在回忆中无限温柔的属于自己的天涯角落。

  然而,我又为何是在这个时候有了这些情绪呢?

  不登黄鹤楼,莫问心中事。

  
  黄鹤楼位于蛇山原黄鹄矶头,建于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最初是做为军事  望和指挥用的,后来因为有了仙人乘鹤传说,引来诗人们做诗赋辞,由此而闻名九州。

  黄鹤楼从建筑上来看较为独特,外面看是五层,里面却实有七层,外五内七,藏了两层在楼中。

  进入一楼大厅,厅正中墙上一面黄鹤飞去的巨幅彩陶画。两根红漆大柱上一幅对联,道是: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人愁

  
  果真好手笔,望之令人心愁顿散,浓云荡尽,只觉一腔清朗,神贯古今。

  一楼与二楼间的夹层现被利用为一层门市,商品之外书画满墙,皆是与黄鹤楼相关工作。登上二楼,则可见武汉市区,武昌、汉口和当中的长江大桥均临江在望。二楼厅内有黄鹤楼历代微缩景观模型,自唐代黄鹤楼、宋代黄鹤楼,到元代黄鹤楼、明代黄鹤楼,及至今日现代黄鹤楼一一展现,斯楼斯处,几径变迁,如今置身楼上,已不知是何月何年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  登仙,当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坐在管理员的古木墨漆椅上,楼处天色渐晚。远处,市区车流正是高峰时期,穿梭往返,楼中人却已痴坐千年。臆想此楼在这闹市之中窗然独在,历朝历代,历皇历将,文人艺妓,于斯楼也,则有多少风月无边,离人恨重!前有涛涛江水,送君不返;后有悠悠云野,乘鹤无归。他乡梦远,我心自知,一时间,多少灯火阑珊,多少繁华喧嚣,于有际脑海尽成烟云,待留这一楼清静,满天寂寞。

  坐在楼中,眼见着外面的天空在眼中一点点地黯淡了,泯灭了,星光将现未现,呆了很久,这才站起身来,再去登楼。千里日未穷,还须再上楼,只是,方及于此,我心就已如此,所以有些怕上层楼,怕这楼中鹤去楼空沉积了千年的情绪在楼上刹那间奔涌而来,将我彻底淹没、击碎,无处逃身。

  慢慢地上楼,慢慢地踏着每一级红木如新的台阶。游人们成群结队地不断从我的身旁走过去,走过去。他们中有中国人,有日本人,有欧州人,有各地人,他们在讲日语英语汉语的导游们的带领下登着这楼,看着这景。而这在楼中积存了无数年头深深困顿着每一代江山每一个游子紧紧纠结在每个国人心头缓缓流淌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无以言述的那种情绪情结,他们,又如何从那支言片语的解说,破碎不堪的掌故中得以真正地体会呢?

  上了三楼,是木雕展览,满墙历代诗人的巨像瓷画;四楼是接待厅,请“贵客”品茶看字画;五楼有大型彩色壁画,及周瑜战舰和孙权游舫的模型,在我都没什么意思。及至楼顶,却见游人众多,熙熙攘攘有如闹市一般,我很没了情绪,在人群中走来走去,想找一块清静的地方呆着。眼见一金发男子靠着楼栏看着远处岸上的武昌市景呆了一会儿便转身下楼了,我忙过去抢占了这个空间。

  正是黄昏处,天边薄霞几叠,一羽黑鸟飘飞而过,所谓胸有天地心自宽,愁思渐散。远岸雾索云添,江船停靠,偶有一鸣,正是“汽笛一声大地空”。我再次试图找到一丝昔日黄鹤于此飞去的痕迹,却失败了。人们在四周拍照,灯光闪烁,鸽子们低旋在城市高楼林立的上空,飞架南北的跨江大桥上火车轰轰隆隆由远而近地驰过,白烟滚滚。

  这里已经不再是昔日寂寞清幽仙人乘鹤的黄鹤楼了。黄鹤楼的精魂在黄鹤飞去的那一刻就已随风而逝,Gone with the wind; 此后待留斯楼斯处,为众人观矣。

  “楼东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若要为赋新篇强说愁,纵是诗仙李白也只能“一脚踢翻鹦鹉洲”,而崔颢的千古绝唱所以流传,正是斯时斯地,斯楼斯景,无不牵动斯人斯情,故情融诗中,浑然无成,为绝世之作。

  多年以后,当我来到这异乡的无鹤空楼,楼已无情人有情,于我心有戚戚,又怎能不“烟波处处使人愁”?

  
  黄鹤楼就这样过去了。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便去探仿古琴台。武汉这天极其闷热,终于在我进入古琴台时下起了雨。雨细细碎碎地下,园子里竹径林深,古墙迤逦我坐在展览室檐下的古栏上避雨,雨下了很久很多却怎么也不停,一个人坐在那里,终于就###不住流下泪来。

  古有俞伯牙,至江汉口,调弦抚琴,钟子期在这里路过,听琴,俞伯牙琴音妙处,钟子期曰:“美哉洋洋乎意在高山。”一语惊伯牙,未几音变,钟子期曰:“美哉汤汤乎意在流水。”二人遂成知音,传为佳话。

  
  
  
  
  1997年8月 txt小说上传分享

长江之旅:九江
九江 

  (萍水相逢·情人雾·不识庐山)

  
  
  
  
  登庐山这天天气很凉快,本以为这是个爬山的好气候,想着酷暑怎么爬山。谁知后来才知道,去庐山天气却是越热越好,如此方能避暑,一领庐山清凉。

  清晨,船至九江,我和两个九江少年一起下了船。他们都和我同岁,已经在广东当了三年兵,这次是回来度探亲假。前晚船离武汉时,夜深人静,我们都在船弦上看夜色长江。浩浩江风如洗,扑面吹来,岸上灯火阑珊,景色依稀。及至船过长江大桥,只见一线桥灯宛如一根线串起的明珠,戴在大江的颈上,粒粒闪光。两个九江兵见我一个女孩子单身出来走南闯北,都很是惊讶,还替我担心,劝我江湖险恶,要小心。我说我想去庐山,他们便向我介绍去的路线,我问起他们的军营生活,他们说很煅炼人的,我问有没有女兵,他们说有,女兵少,但是个个都很厉害,男兵骂不过女兵,我哈哈大笑,说男兵拳头厉害,女兵嘴历害,是不是?夏夜江风,很是凉爽,我们谈至深夜。

  第二天下船,他们便###和他们去吃早饭再走,我答应了,和他们一起下船。一路只见许多来拉客的开往庐山的中巴车,我们穿行其中,走过码头街市,九江城在眼前比想象中的要小巧。一座大楼正在修建,马路上便有许多土灰,清早,路边的街市都尚未醒来,小城便显得有些清静。我和两个身穿迷彩服的士兵走在这里,倒真可以算是这座灰扑扑尚未醒来的城市里的一道活跃的风景了。

  好容易找到一家开门卖早点的店铺,里面坐着三两个人,在吃馄饨。我们进去,我要了粥,他们又要点心,我不吃,只专心喝着那极稠极浓的一大碗紫米粥,最终也没能喝掉它。吃过早饭,三人便该分手各奔西东了,我们似乎都不愿正视这一事实。喝粥的时候我们一直都没怎么说话,可能是想努力做得更加自然,然而当我们试图想再说些什么时,却发现已没什么好说的了。

  我们在早点铺道了别,他们各自回家,拎着大大的皮箱,我背着背包往码头去。继续我的行程。

  这时候,已是上午八点,我错过了方才接船的所有庐山一日游车,一个人站在路边另做打算。终于来了一辆打捞漏网散客的末点中巴车,我上了车,坐在前面。

  就这样蜻蜓点水般地离开了九江。

  然而有关于九江的记忆,却是弥漫着年少相逢的感伤与美丽的雾中小城。

  九江到庐山有二十多公里的路,车要开一个多钟头。庐山在古代叫匡庐,说是因为有一对匡姓兄弟殷周时隐居于此。庐山在九江市南,紧邻鄱阳湖,遥对长江,最高峰有一千四百多米。

  我们的车在开往庐山的道路上行驶。路两边绿树绿地绿山绿水,未入山中,已是满眼尽碧,幽静清朗。车行迤逦,一路并无过往行人,只见挂着“九江——庐山牌子的中巴车来来去去。

  司机是个四十来岁的精瘦汉子,会一点普通话。我和他聊了几句,问及风景名胜,他立刻以九江人的自豪感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起各处名胜来。首先是建议我去白麓书院,朱熹曾在此办学,我皱眉说这种误人子弟的地方,不去也罢;他又介绍我去石钟山、龙宫洞,我却都不感兴趣,说这些地方其实也没什么稀奇,原先也不过是一山一水,一石一洞而已,被几个文人泳了句子赋了诗,世人便希罕起来,修了围墙,建了亭院,附庸上前人佳句,招揽游人做无本生意,弄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都给加工成了所谓的景点。说难道除了景点,庐山便不是庐山了吗?我出来旅游,就偏不游景点。

  司机是庐山人,却终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车上庐山,山路盘绕。行至山中,初见有薄云淡淡如纱,丝丝缕缕地拂着车窗,飘浮空中,后来只见越行越浓,越行越白,辗眼已是漫山大雾,一片白茫茫屏山障目,看不见山,也看不见路,更分不清天与地了,恍然已是置身云中,四周全然都是浓白云雾。车外一片大白,便如同行驶在一片漆黑中一般。司机是个走庐山的老手,只凭车灯略照出的前面两三米的路面便安全行驶,实在了得。窗外湿雾飞来,白气如烟,带来丝丝寒意。群山峻岭皆已全然不见,如魔幻一般,这样大而且美的大雾,我还是生平头一回遇到,实在漂亮。如此一来,我倒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我问司机,平时庐山是不是也是这么大的雾,让人伸手不见五指,他说庐山变化无常嘛,这雾说有就有,说没一会儿就没了,我叹说这么大雾,怎么看山?他笑,说你不喜欢这雾?有的人可喜欢呢,我问怎么,他说谁让你一个人出来玩?这叫“情人雾”,知不知道?我略怔了怔,随即哈哈大笑,连声叫好,说好个“庐山情人雾”,倒真是情人胜地了。不过,雾这么大,什么也看不见啊,那干嘛还到庐山来?他说雾总有散的时候嘛,到时不就看见了。

  
  团体旅游队都去雾里看景点去了,我一个人站在庐山的不知哪一处的山中,眼前迷迷茫茫一片,山上山下全都白茫茫如仙如织,四处皆然。看着满山迷雾,我的心充满莫名的忧伤,就那样站了很久,直到冷得受不了。上山来时一直坐在车中,没觉得庐山的气候有何变化,谁知到山中一下车,就立刻扑面而来一山冷风,吹得我顿时毛骨悚然,如临寒秋,可怜身上衣正单,简直是瑟瑟不堪。我打开包,找出一件外套来穿上,缩成一团,可还是冷。山风像深秋一般,寒凉浸骨,夹杂着飘浮的雾气。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同志们都到庐山来避暑,实在比我那年去承德要凉快多了。

  在滴满露水的狭窄山阶上行走,枝繁叶茂的树枝们夹道欢迎。我提裙上山,走了一小段便气喘吁吁,望前望后都那么迷茫。庐山就是这样,风云变幻,迷雾满山,浓林滴翠,寒气袭人。

  庐山是一处清雅深幽的所在,古代为人隐居,现在供人游览。我站在那里,觉得迷雾中实在难以看山中的风景,也罢,不识庐山,就这样回去吧。

  坐在返程的车中,出租车司机也是一个健谈的人,见我冻得如此瑟瑟,笑说带少了衣服吧?

  我说是实在没想到这么冷,我还想着今天爬山不热呢,他笑,说那你可大错了,我说是,没想到大夏天还有这么冷的地方,他说要不然中央怎么会到这儿来开会避暑呢。

  车盘旋而下,山渐低,雾渐散,庐山在我即将离去的这一刻才渐渐揭开面纱显现。

  
  
  
  1997年8月

长江之旅:彭泽
1997年7月8日;汽车把我带到了又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在江西彭泽下了长途客车;面对着这个陌生的县城突然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不知何去何从;也没有归宿;我买了支冰棍解渴;一个人坐在马路边看着过去的车辆颠簸着行驶;尘沙四起;心中强烈涌动着这种无家可归的感觉;第一次想起了一句歌词:我已厌倦漂泊。

  我真的已经厌倦漂泊了。

  万般风景;总难入心。

  我想回到属于我自己一个人的地方去了。

  就在我最迷茫无措的时候;小小山城之中突然传来了一声汽笛远远的长鸣;我的心顿时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