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

第3章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3章

小说: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参见《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我们清楚了脏腑相表里,所以,当腑有病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调节脏的功能来恢复健康。例如脾主思,思虑过度则伤脾,脾与胃相表里,伤脾也可能会引起胃病。除了药物等方式治疗外,通过调节脾脏的功能,也可以帮助恢复胃的健康(养生和养脏的内容可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中相关内容)。而三焦的病变,也可能与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可以通过调脏来帮助康复。

  2006年11月16日于北京 txt小说上传分享

47·气化
中医文化随笔47·气化

  由于中医认为事物“一气”(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1·一气》);所以,中医的气化,就是“一气”的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事物的生化、成形、繁育、象变等“一气”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大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1·一气》)。

  2、事物“气”的升降出入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大意是说,如果事物的出入、升降等气机变化停止了,那么事物就无法进行运动变化,功能也陷入孤危的境地。所以没有出入、升降等气机变化,就没有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的状态。

  有没有不生不化(或不生不灭)的状态呢?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大意是说,黄帝问:有没有不生不化的状态呢?岐伯说:这是与大道合一的人,也就是只有“真人”处于这样的状态。言意真人达到了身心所行合于宇宙虚空、内外一如的生化动态平衡状态。

  所以真正的“不生不化”实际上是合于规律、随内外条件而自然变化不停息的“生”、“化”,是动态的平衡。

  3、自然界六气的运动变化。

  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各从其气化也。”

  4、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互相影响。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

  5、肾气(阳)的温煦功能。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肾阳的气化功能对膀胱所藏津液进行蒸化和排泄。

  6、三焦的通调水道功能。

  《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大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38&;#8226;气分》)。

  7、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大意见《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要想保持人体气化功能的正常,就要保持精神和脏腑功能的正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而“心藏神”,《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所以,只有通过调心(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3·养心》)来驾驭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使体内脏腑等的气化功能正常,才能使身心真正健康。

  2006年11月17日于北京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48·化气
中医文化随笔48·化气

  所谓化气,字面意思就是化成“气”。中医的“气”是指无形的作为“气”的物质。所以化气就是生出作为物质的“气”的功能、过程或结果。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大意是说,“化气”属于阳的性质,“成形”属于阴的性质。这里说明了作为有形的物质和作为无形的物质“气”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二者本身是一种物质的两种表现形式或两种状态,“聚则成形,散则成风(气)”。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里的“气”是指“一气”,并不仅仅指空气。这段话进一步说明了化气与成形之间的关系。就人而言,中医认为,与天地一样,形体与无形的物质“气”的关系也是如此。清&;#8226;喻昌《医门法律》:“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形也,岂不巨哉!”

  除了形体与无形的物质“气”的关系外,人体的有形的精、血、津、液和无形的物质“气”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清·陆晋笙《景景室医稿杂存》:“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为三。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化为气。”就是对气化与化气过程的概括。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过程。

  在人体中,其实水谷同样可以化气,当然一部分作为糟粕排出体外。《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大意是说,上焦从五谷中生发出可以熏肤、充身、泽毛的物质“气”,就像雾露灌溉自然物质那样。清·程杏轩《杏轩医案续录》:“水可化气。”清·唐容川《血证论》:“气生于水。”

  从“聚则成形,散则成风(气)”中,我们这里再着重谈论一下精与气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归精,精归化。”是说,气可以凝聚成精,精也可以化生成气去温煦、奉化全身。肾精所化之气叫做肾气(肾阳)。肾精不足,则肾气(肾阳)不足,那么温煦、奉化全身的机能就会下降,身心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大意是说,阳气中精华的部分营养“神”,柔和的部分营养筋骨。所以,大量耗损阴精就会伤害肾阳,影响到人的精神和筋骨,使人感觉到精神萎靡不振、腰酸体乏。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通“技”)巧出焉。”大意是说,肾主管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技巧。所以,大量耗损阴精就会影响人在适应劳动强度方面的能力,运用劳动技巧的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会下降。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生骨髓。”《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诸髓者,皆属于脑。”《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所以,频繁耗精,会影响到骨髓和大脑,会使人思维、记忆力下降,大脑“空虚”混沌,腰背筋骨酸痛无力。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保精和养肾(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6·保精》和《中医文化随笔14·养肾》)。

  2006年11月18日于北京 。 想看书来

49·血分
中医文化随笔49·血分

  据《中国医学大辞典》,所谓血分,就是指血的范围。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也是说明了上述道理(大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大意是说,中焦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注于肺,依赖肺的呼吸,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之后化而为血。

  《侣山堂类辨》:“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大意是说,血液的生成不仅仅靠肺脏,其实水谷精微,上注于肺,复注于心脉化赤,也变成新鲜血液。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肝藏血。”肝脏不仅是一个贮血器官,也是一个造血器官,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肾藏精,精充则血足。《张氏医通》:“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由上可见,血液的生成有赖于五脏共同的作用。所以保持五脏的平和稳定和健康,是血液生化的基础和保障。关于如何保养五脏,请参见《中医文化随笔》养五脏和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血气上逆,令人善忘。”《黄帝内经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可见,发怒容易使气血上逆,使人记忆力减退,所以要注意节怒。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所以,血液和畅会使经络畅通,营气运行正常,筋骨强健,关节灵活。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健康,“悔怒不起”,五脏就会健康而不受邪,那么气血也自然和畅。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大意是说,疏通人的血气,使其调达,就会使身体气血平和。

  《血证论·阴阳水火血》:“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血证论·吐血》:“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所以疏通血气中疏通气很重要。而疏通气,除了用药物等治疗方法外,通过情志的调节、“不妄作劳”、合于四时也很重要。

  2006年11月19日于北京。 最好的txt下载网

50·津液
中医文化随笔50·津液

  关于津液,《中国医学大辞典》:“津液乃人体之流质,在皮为汗,在肉为血,在肾为精,在口为涎,在目为泪。”

  《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可见,津与液的区别是,可流行的是津,留而不行的为液。

  中医认为,津血同源。《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就是津血同源之说。大意是说,营卫属于精气,血是神气,血之与气是异名同类。所以,失血者(如大出血)无汗,失汗者无血(如虚脱导致低血压、休克)。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也说明了津血同源。

  津液和气的关系是:津液的运行变化有赖于气化。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存焉,气化则能出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从上面可以看出,津液与肾脏有关。《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不仅如此,津液也与其他脏器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黄帝内经素问·六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