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

第1章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1章

小说: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1…20节
01·饮食 

  02·情志

  03·治疗

  04·药物

  05·养生

  06·保精

  07·疾病观

  08·人论

  09·和谐

  10·治神

  11·一气

  12·五脏

  13·养心

  14·养肾

  15·养脾

  16·养肝

  17·养肺

  18·辨药

  19·脉诊

  20·望诊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目录21…40节
21·问诊

  22·闻诊

  23·五行

  24·经络

  25·针道

  26·灸法

  27·按摩

  28·威仪

  29·亚健康

  30·辩证

  31·补养

  32·西医

  33·劳作

  34·饮酒

  35·美容

  36·益寿

  37·青春期

  38·气分

  39·鬼神

  40·病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目录41…60节
41·舌诊

  42·解剖

  43·两一

  44·体育

  45·音乐

  46·六腑

  47·气化 

  48·化气

  49·血分

  50·津液

  51·腧穴

  52·六淫

  53·内六淫

  54·水液

  55·传染病

  56·表里

  57·奇腑

  58·养胎

  59·自闭

  60·狂热

目录61…80节
61·梦境 

  62·肿瘤

  63·本性

  64·同性恋

  65·魂魄 

  66·失落感

  67·免疫

  68·环境

  69·老人

  70·志向

  71·更年期

  72·祭祀

  73·偶像

  74·忏悔

  75·赌博

  76·邪淫

  77·生物

  78·勤俭

  79·时尚

  80·神秘 。。

41·舌诊
中医文化随笔41·舌诊

  中医有舌诊,我们可以了解一下。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大意是说,人的心脏之气通于舌,所以心气和顺则舌能够分辨五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

  所以,如果舌的分辨味觉的能力降低,应该是心气不和顺的原因。《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所以要注意养心调节性情。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大意是说,中央、黄色都通于脾脏,脾脏开窍于口,藏精华于脾脏,所以脾脏的疾病在舌头上反映出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散舌下。”

  舌苔是舌上所生的垢腻物。外感物在表时,往往无苔。渐入于里,与津液相搏,则舌苔上的垢腻增多。

  据《中国医学大辞典》,我们列举如下几种舌相。

  1、白苔舌:此舌一般为邪在机表之侯。伤寒邪在皮毛,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再次白屑白疱。所谓伤寒,是指中风和风寒温热湿诸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黄苔舌:此舌为邪入于里之舌。伤寒初病无此舌,传至少阳也没有此舌,直到阳明腑实,才有此苔。初时微黄,次则深黄而滑,甚则干黄、焦黄,兼见大热、大渴,便秘、谵语、小便失禁等症状。谵语,病中的人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3、黑苔舌:伤寒五七日,舌见黑苔,最为危侯,有生命危险。也有虚寒症而见黑苔者,其舌色必润而不紫赤,必须仔细辨别。

  4、蓝苔舌:此舌为肝木之色发见于外之侯。

  5、霉酱色苔舌:此为寒伤太阴,食停胃腑之侯。夹食伤寒,一二日间即有此舌。

  6、灰色舌:伤寒直中阴经,则即时舌变灰黑而无积苔;若热传三阴,必四五日表症罢,而苔开始变为灰色。

  7、红色舌:此舌为心胃伏热由里达表之侯。

  8、紫色舌:此舌为酒后伤寒,或大醉露卧当风,或已病仍然饮酒,或感冒以葱姜酒发汗代药,汗虽然出,但酒热留于心包,冲行经络,以致舌为紫色,而又有微白苔。

  9、妊娠外感舌:妊娠外感,邪入经络,轻则母病,重则子伤。所以一般治疗,都是先固其胎气,胎安则母子俱安。面以侯母,舌以侯子,色泽则安,色败则险。

  所谓外感,就是病自外而来的意思。太阳经脉,位置在表,故风寒之病,此先受之;传染病(时疫)则多从口鼻而入,而达于胃肠(阳明经),所以,时疫诸病,阳明经先受之;至于伏气发温,多在三焦半表半里(少阳),故先见少阳证,甚则兼入心包络(厥阴)而见厥阴证。故外感注重太阳,时疫注重阳明,伏气注重少阳。

  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进行相应的养生(养脏腑)来防止疾病。例如:紫色舌就要注意应该戒酒。

  2006年11月13日于北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2·解剖
中医文化随笔42·解剖

  关于解剖,中医并没有反对。《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大意是说,人的皮肉都在这里,外可以度量、切循而清楚它的尺度,人死后可以通过解剖而看见体内的情况。

  《黄帝内经灵枢·肠胃》中提到了肠胃,还采取分段累计的方法;度量了从咽以下到直肠的长度。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医中的解剖内容。

  《难经·四十二难》:“肝重二斤四两(一说四斤四两);当时的度量衡制约为一斤相当于现时250克,一两约相当于克,下同),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这说出了肝脏的解剖是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半部分三叶,右半部分四叶。《难经·四十一难》:“肝独有两叶。”就指的是肝脏独有两部分。由此可见,这里的“肝脏”与西医解剖中的肝脏是一致的。

  《难经·四十二难》:“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这指出了心脏的基本重量、形态和功能——盛装汇集血液(精汁三合)。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中医的“脾脏”形状扁广,有散膏,主裹血,这些与西医中的“脾脏”不太一样,应该还包括西医中的胰脏。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为胃行其津液”的是胰腺(消化腺)而不是脾脏。西医中说的脾脏主要有两个功能——造血和免疫,符合“主裹血”的功能。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指出了肺的重量、形状(六叶两耳)和功能。西医中的肺脏则是左两叶,右三叶。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指出肾有左右两个。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指出胆在肝的短叶间,盛有胆汁。

  “胃重二斤一两(四库本作‘二斤二两’,文渊阁四库本作‘二斤十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zhū,二十四铢为一两),纵广九寸,盛溺(尿)九升九合。” 

  以上四段分别指胃、小肠、大肠和膀胱的重量、长度和形状。

  另外中医有“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bēn)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会厌,为薄层黄色弹力软骨,在舌后突向上方,恰在声门前方,当吞咽动作时,与杓状软骨一起覆盖声门。贲门,医指胃上端的开口。太仓,指胃。幽门,胃与肠相通的开口。阑门,大肠与小肠交汇处。魄门,即肛门。

  2006年11月13日于北京

  关于解剖,中医并没有反对。《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大意是说,人的皮肉都在这里,外可以度量、切循而清楚它的尺度,人死后可以通过解剖而看见体内的情况。

  《黄帝内经灵枢·肠胃》中提到了肠胃,还采取分段累计的方法;度量了从咽以下到直肠的长度。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医中的解剖内容。

  《难经·四十二难》:“肝重二斤四两(一说四斤四两);当时的度量衡制约为一斤相当于现时250克,一两约相当于克,下同),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这说出了肝脏的解剖是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半部分三叶,右半部分四叶。《难经·四十一难》:“肝独有两叶。”就指的是肝脏独有两部分。由此可见,这里的“肝脏”与西医解剖中的肝脏是一致的。

  《难经·四十二难》:“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这指出了心脏的基本重量、形态和功能——盛装汇集血液(精汁三合)。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中医的“脾脏”形状扁广,有散膏,主裹血,这些与西医中的“脾脏”不太一样,应该还包括西医中的胰脏。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为胃行其津液”的是胰腺(消化腺)而不是脾脏。西医中说的脾脏主要有两个功能——造血和免疫,符合“主裹血”的功能。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指出了肺的重量、形状(六叶两耳)和功能。西医中的肺脏则是左两叶,右三叶。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指出肾有左右两个。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指出胆在肝的短叶间,盛有胆汁。

  “胃重二斤一两(四库本作‘二斤二两’,文渊阁四库本作‘二斤十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zhū,二十四铢为一两),纵广九寸,盛溺(尿)九升九合。” 

  以上四段分别指胃、小肠、大肠和膀胱的重量、长度和形状。

  另外中医有“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bēn)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会厌,为薄层黄色弹力软骨,在舌后突向上方,恰在声门前方,当吞咽动作时,与杓状软骨一起覆盖声门。贲门,医指胃上端的开口。太仓,指胃。幽门,胃与肠相通的开口。阑门,大肠与小肠交汇处。魄门,即肛门。

  2006年11月13日于北京 txt小说上传分享

43·两一
中医文化随笔43·两一

  所谓“两一”,就是指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其中“两”指对立,“一”指统一。北宋哲学家张载《正蒙·太和》:“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我们知道,中医里面的“阴阳规律”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不仅如此,中医里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及局部与局部的关系都是这种“两一”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体与局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每一个局部具有维系、反映整体的特性,也有维系自身独立的特性,所以,整体与局部之间存在着维系、反映整体的特性与维系自身的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例如一个班集体,每一位同学对外都代表和反映着这个班集体,在班集体内部,他就是班上的一分子,他就是他自己。同样,局部与局部之间也是如此。例如一个班集体中的两位同学,对外互相维系和反映着班集体的形象,对内则各自代表自己。局部与局部之间存在着互相维系、反映整体的特性和各自维护独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医就是如此,局部反映整体,整体牵制局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很好体现。

  中医认为体表与体内存在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