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一本书学会人情世故 >

第2章

一本书学会人情世故-第2章

小说: 一本书学会人情世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唠叨、或希望吹嘘炫耀一把的事情,只要你过渡、诱导合法,不引发对方的戒意反感,对方多半会乐意跟你唠扯这些事情的。等到后来说顺嘴了,建立起信任感了,就有可能跟你无话不谈了。

  需要记住的是,跟对方讨论对当前生活的感受时,不要对具体细节死扣住不放,追问得过于仔细。要给对方造成一种印象:你所以这么问,不是出于别有用意而是出于关心。过于执着的态度,有可能导致对方产生你只是对事情而不是对人有兴趣的印象。

  向对方预支好处,以交换想要的情报

  想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以便进一步从人家那里获得信息,你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预先答应点好处给对方以交换信息。心理战术是挺好使的,不过也并不总是有效,有时来点实际的回馈更能打动人心。如果对方凑巧出了点事故或者麻烦缠身,你就可以告诉人家你愿意尽你所能地帮助对方。既从情感上拉拢套近乎,又从现实中给与实际的好处,对方想不对你敞开心扉都难啊。

  陈队长在某村同样地也使用了这样的技巧。遇见村民,他经常顺口漫不经心说出的一句话就是:“这就算认识了,以后公安这片儿有事就去刑警队找我,好使!”相对于警方,个体的村民处于弱势,而每个人又谁也不敢说将来一定不会遇上绝对的意外,永远不需要跟警方打交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希望有个认识的熟人在警队里方便办事,是大家各自潜在的心理。在作为刑警队长的陈队长主动大包大揽有言在先的情况下,村民一般自然乐意顺水推舟地认下这门“干亲戚”。既然双方都是亲戚了,陈队长要点情报,有啥不可。

  说明自己无意评判对方的立场,打消对方的畏惧指责心理

  在有些情况下,对方做过一些亏心事,对你敞开心扉吐露真言的最后一道障碍,是担心你对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赢得对方的信任,首先需要打消对方对你的疑虑。得让对方明白你并没有担当道德良心审判员角色的企图,而且对方的所作所为也算不得啥,犯不上后悔不好意思。很多人都做过同样的事情,而且更过分。同时,你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糗事跟对方适当地宣传暴露一下,进一步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这种情况在曾经发生过警民冲突的某村,尤其体现得特别明显。有些村民过去跟警方有过冲突,或就算自己没有牵涉进去,还有可能有亲戚、街坊牵涉进去,所以很担心一不小心说错话,给自己或别人造成麻烦。部分村民正是基于类似的心理,不乐意配合警方的。

  针对这种心理,陈队长在跟村民聊天的过程中,主动向村民通告了警方对于警民冲突事件的自我反省,跟大家讲明那件事已经告一段落,并说清此行的来意,很快有力地消除了村民的顾虑,把村民们防范警方的心理迅速地扭转了过来。
  作者题外话:该书已经在2010年8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朋友看了觉得不错,请支持一下实体书! txt小说上传分享

2 善于诱导启发,从别人的话里获得有用的信息
向别人打听事情,可对方却模棱两可地糊弄你,或者对你带搭不理的。你虽然得到了答复,但是却没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这种情况,我们每个人都遇见过。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这个技巧就是专门帮你应付这种情况的,可以保证那些含糊应付你的人,跟竹筒倒豆子一般,把所有真话毫无保留地告诉你。

  提出明确的问题,才能得到明确的答案

  首先,让我们看以下两个例子,研究一下怎样才能从含糊的信息中提炼出具体详细、准确可靠的真话来。开完产品发布会,小苏跟凯丽说:“我觉得今天这会没开好。”凯丽问:“你咋有这种印象呢?”“我也不知道,总的来说效果还不错!”凯丽想知道小苏对会议的看法,小苏却给她来个讳莫如深。

  如果凯丽换一种问法,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如果小苏说:“我觉得今天这会开得没啥意思。”凯丽这样问他:“也许会有客户感兴趣吧?”或者“有人说什么了吗,还是你自己的感觉?”小苏就不得不说点什么了。

  要是你想得到明确的答案,首先必须问得明确,这样对方回答的时候就没法含含糊糊了。针对一个泛泛之谈提出的宽泛的问题,只能导致更多的泛泛之谈。

  提出指导性的问题,帮对方搞清楚自己的思路

  雪洁快要大学毕业了,男朋友荣哲告诉她一家银行招考职员的信息,要她赶紧去报名。雪洁看了看招聘信息,却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来:“我估计我去也是白去。”

  “你为啥这么说呢?你为啥这么想呢?为啥去也是白去呢?”

  雪洁气闷地说:“我就是不知道,不可以啊?”

  要是荣哲这样跟雪洁交流的话,比如他可以说:“你觉得你哪方面不行呢?”或者“为啥呀?你哪些方面不符合人家的条件啊?”情况可能就会好一点了。雪洁就不得不具体地回答荣哲的问题,荣哲呢也就可以相应地在某些方面给她鼓励,或者帮她出谋划策。

  人们在说话时,常常根据的是下意识的感觉,自己也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在提问时能够有相对具体的指向,就可以帮助对方捋清自己的思路,这样,对方当然也就可以相应地给你一个更清楚明确的答复了。

  人们一般都不喜欢被别人所诘难,这导致了一个结果,当你请问对方的想法和感觉时,人们经常倾向于用“我不知道”来答复你。因为这是停止追问的最快最省力的办法,你要想知道为什么就自己核计去吧。当凯丽采用笨拙的方式问小苏“你咋有这种印象呢?”的时候,小苏会不由自主地跟她说“我也不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他在下意识地做自我保护。在接下去的谈话中,要是凯丽可以使用下面这些问话方式,她就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比如她可以这样诱导小苏说:

  “是吗?那你不跟我说说你到底为啥会有这种想法吗?”

  “我知道你不知道,不过要是我非让你说呢,你觉得这种会议怎么才能开得效果更好一点呢?”

  “不可能完全一棒子打倒吧?总得有一星半点的好地方吧,你说呢?”

  “以前遇见过类似的糟糕情况么?”

  “那你从感情的角度来评价一下今天的会吧,可以吗?”

  “不知道?你总得给我个不好的理由吧?哪怕就一个也好。”

  “你能否用一个字来描绘一下你对会议的感受呢?”

  在上面这些问话中,凯丽没有进一步给小苏施加压力。她承认让小苏把事情说明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她改变了话题,要小苏说点别的事情。而实际上她的新问题却指向最初的问题,只不过是把谈话引向了更具体的方面。

  说“我不知道”也可能意味着说话的人为自己的过错或愚蠢感到羞愧或紧张。用上面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减轻对方的心理压力。这种表达方式所以有效力的原因就在于,使被问到的人不必再担心说了实话以后面临被审判的风险,不必再担心自己的过错,反正也不是故意的;不必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反正自己也不想那样,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当凯丽像上面这样跟小苏说话时,潜台词是这样的:“我知道你不知道今天的会怎么会开成那样的,有些情况你也没办法、控制不了,你觉得这方面的因素有哪些呢?”

3 真正地尊重对方,才能从人家那里得到好意见
据说,有些人征求别人的意见时,往往已经心里有数,只不过宁愿现实是另外一种模样,所以才做出礼贤下士架势、装装样子问别人,其实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幻想别人帮自己开出一条新路子来。还有一种情况是,所以问别人只是想让别人肯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用这样两种态度,去征求他人的意见,说得不客气的话,就是开玩,肯定是没办法从他人的建议里获得有益的帮助的。要是你真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有用的东西,首先必须有点开阔的胸襟,做到虚怀若谷。

  不跟身边的人问主意,避免同类相残的嫉妒心理

  征求他人的意见,除了要有一个诚恳的态度,还需要掌握一些微妙的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注意不要跟自己身边的人征求意见。打比方说,你现在在一家环境很差的工厂上班,你想辞掉工作回学校充电,问同事的话对方能怎么说呢?同事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嫉妒你的想法,他们多半会觉得你的想法太不切合实际。你的同事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选择继续求学是更好的选择的话,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做呢?所以继续求学必须是没啥好处的,不仅适用于他们自身,也适用于你。当然,也不是说你的所有同事都会按照这个逻辑思维,可一般而言,你是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建设性的建议的。

  避免跟亲朋好友商量事,以免关心则乱

  第二个技巧是不要向那些会因为你的决定而遭受某种损失的人问计。征求意见的对象,越置身事外,你越可能得到更有价值的建议。很多人遇事喜欢和朋友、家人商量,但他们都因为和你有密切的关系,本能地关心你的所作所为的产出和结果。这不是说他们不想你好,但是他们的判断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他们也可能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你,而顾及不到你的个人感受。

  实际上,我们经常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明智建议的原因就在于,难以找到那些始终在心里关心我们的最大利益、一点也不嫉妒、一点也不自以为是的人给我们出主意。

  广开言路作为参考,尽可能多地征求意见

  第三个技巧是尽可能多多益善地征求不同人的意见。不管打听道儿还是咨询人生的大问题,都要尽可能多地咨询立场不同的人的意见。这会极大地开阔你的视野。你问的人越多,视野就越开阔。多吸取不同人的不同意见,你就有可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不过有时候,你征求意见,问的人也不能太多。有些问题,所面临的选择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正确的,一种是不正确的。你只是不能确定到底哪个是正确的,下不了决断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你光找一个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问题、而且对同类事情有经验的人请教就可以了。这个人应该晓得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有效地对你进行指导。

  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多请教几个人呢?原因在于,人都是习惯性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大家每个人说一种意见,你只会越听越糊涂。掌握真相的、能给你提供对你最有好处的意见的人,往往是某个亲身经历过同类事件的人。

  态度真诚坦率,求教于人就要相信人

  在具体跟人家征求意见时,你可以直接这样做开场白:“我想跟你请教点事情。”一般来说,人类在本性上都是好为人师的,因为可以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征求意见的时候,没必要扭扭捏捏地绕弯子,最直接的求助就是最能调动对方积极帮助你的最佳方式。

  在要求对方表态前,还要全面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这么做除了可以让对方了解到你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检验对方意见的可靠性。要是对方不等你说完,就忙三火四地打断你的话,那很可能意味着,这个人只有兴趣对你指手画脚,而并不真正关心你的福祉。

4 避免伤害人的自尊心,批评人也可以不得罪人
批评别人的确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没有人喜欢被别人批评,批评的话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得罪人。可有时候,我们就是那么无奈,还非得批评人不可。不过有些情况,是不能靠装傻充愣混过去的。甚至你光批评还不够,必须批评出问题来,要有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技巧,避免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心,避免使人家感到尴尬或难为情,以收到既教育同志又不破坏团结的目的。

  既批评,又不得罪人,核心要考虑的因素是对方的自尊心,挨批评的人,在心理层次受伤害,本质上就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一般来说,每个人在心里对自己都有一个自我定位。如果他人给与一个人的评价、尊重程度,低于这个人的自我定位,这个人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一个人自以为拥有美国总统一般的才智、权力和地位,你却仅仅拿他当二流国家的元首来尊重,对方就会觉得很生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人际纠纷;本质上并没啥实际的利害冲突,起因都是自尊心受伤害的结果。

  自尊心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因为人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