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中国文化:易中天文集 第十五卷·我山之石 中国智慧 >

第3章

中国文化:易中天文集 第十五卷·我山之石 中国智慧-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这就是说,按照当时的制度,大夫既是“分公司”的股东和干部,又是“子公司”的老板和经理?
  答:正是这样。而且,大夫在“分公司”的股份,是和他“子公司”的资产相一致的。换句话说,“子公司”的资产越多,大夫在“分公司”的股份就越多,同时他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也就越大。所以,如果大夫的资产和股份,竟然比国君还多,这个“公司”就会出大问题了。
  问:有这种事吗?
  答:有啊!比如孔子生活的那个鲁国,股权就掌握在三家大夫手里。季孙氏是最大的股东,差不多占了一半的股份;叔孙氏和孟孙氏,差不多各占四分之一。鲁国的国君,反倒变成了最小的股东。结果怎么样呢?季孙氏执政呗!
  问:怎么会这样?
  答:怎么不会。没错,“分公司”刚刚组建的时候,国君的股份肯定是最多的,大夫往往只能做小股东。但是你要知道,大夫的“子公司”,可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完全可能“做大做强”。做大做强也不难。好一点,自力更生。坏一点,以权谋私。毕竟,大夫同时还是“分公司”的“高管”嘛!做些手脚,有什么困难?
  问:请问怎样做手脚?
  答:两个办法。一是损公肥私,鲸吞“国有资产”,也就是把国君的土地、人民和军队设法变成自己的。鲁国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就这么干过。二是损人利己,掠夺“他人财产”,也就是吃掉其他大夫的“子公司”。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晋国,就发生过大夫之间的战争,最后大股东由六家变成了三家。

二 “资产重组”之痛(3)
问:看来,这就是墨子说的“家相篡”了。那么,“国相攻”呢?
  答:就是“分公司”要做大做强。不过,诸侯不能照搬大夫的办法,因为天下这个“总公司”是虚的,没什么资产可以鲸吞。因此,诸侯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别国的土地和人民,甚至吃掉别人。
  问:所以,国与国,家与家,就掐起来了?
  答:对。分公司与分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挤兑、兼并、争夺市场。不过“家相篡”是国内矛盾,“国相攻”是国际冲突。
  问:天子那个“世界之王”就不管吗?
  答:管不了啦!被架空了。他本来就是虚的嘛!
  问:那么谁来管呢?
  答:超级大国。“国相攻”的结果,必定是产生“超级大国”。他们的国君,就是“霸主”,也就是称霸世界的君主。在春秋时期,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等等。这就是“春秋五霸”。到战国时期,小国都灭亡了,只剩下不到十个大国,这就是“战国七雄”。
  问:周天子呢?
  答:先是沦落为小国的国君,后来也被灭了。
  问:总公司解散,分公司做大做强,是这样吧?
  答:也有“子公司”做大做强,灭了“分公司”的。比如“三家分晋”,就是三个“子公司”(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又把自己升格为“分公司”。他们后来也成为“独立产权的大公司”,称起王来,这就是赵、魏、韩。
  问:哈呀,这不是“资产重组”吗?
  答:是啊,天下大乱,就因为当时的社会要“资产重组”啊!
  变革总要付出代价,问题是大小
  问:那么,“资产重组”的结果又是什么?
  答:是“垄断经营”。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是“争当老大”,结果是有了“春秋五霸”。然后是“实施兼并”,结果是有了“战国七雄”。最后,是齐国、楚国等等也都被灭了,只剩下一家“公司”,这就是秦帝国,或者说秦王朝。
  问:如此说来,秦的一统天下,是兼并的结果?
  答:正是。所以我从来就不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只说他“兼并天下”。实际上,“秦兼天下”也是古人的说法,是符合事实的科学说法。
  问: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难道当时也有《反垄断法》?
  答:当然没有《反垄断法》,秦的“兼并天下”也是历史的必然。秦和秦始皇不来兼并,也会有别的国家别的人来兼并。而且,百代皆行秦政治。秦以后,历朝历代,差不多都是“垄断经营”。普天之下,原则上只允许“一个国家,一个元首,一个政权,一个政府”。请注意,我说的是“原则上”,不是“事实上”。分裂时期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要算是“例外”。其实就连某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总公司”之下不再设“分公司”和“子公司”,只有不同层级的管理部门,比如省、府、郡、县。总之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这样一种制度,就叫“帝国制度”。
  问:这样好吗?
  答:难讲,大约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吧!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还可以再谈论。但不论这种制度是好是坏,反正它在中华大地上实行了两千多年之久。从秦兼天下,到辛亥革命,我们民族实行的,就是这种制度。这就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问:这么说,当时之所以“天下大乱”,是因为社会正处于变革期?
  答:没错。我们知道,处于变革时期的社会,总难免会有一些“病状”。春秋战国也一样。所以,当时的“社会病”,也可以说是“变革病”。

二 “资产重组”之痛(4)
问:就像青春期脸上长豆豆?
  答:事情如果这么简单,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问:比“长豆豆”严重?
  答:严重多了。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沉重。首先是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因为那些“公司”之间的兼并,主要是靠战争。谁的枪多拳头硬,谁就当老大。这就一要征兵,二要加税,三要死人。于是每年都有大批的民众,直接或间接地死于战争。这可比大批工人下岗失业严重多了。其实就连统治阶级,日子也未必都好过。
  问:他们的日子,为什么也不好过?
  答:因为“资产重组”的结果,是“公司”越变越少。隔三岔五,就有“公司”破产,就有“企业”倒闭,谁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现在的公司垮了,老板只要不涉嫌经济犯罪,顶多也就是变成穷光蛋。那时“企业倒闭”,诸侯和大夫可是国破家亡,人头落地。
  问:不是还有赢家吗?
  答:赢家少,输的多。
  问:那会怎么样?
  答:有的提心吊胆,有的蠢蠢欲动,但都心狠手辣,阴险歹毒,无所不用其极。
  问:为什么?
  答:因为当时社会的“资产重组”,或者说政治实体之间的“重新洗牌”,包括那些“超级大国”的做大做强,主要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完成的。为了巧取豪夺,只能不择手段。比如越王勾践为了打败对手,送到吴国的谷种都是煮熟了的。最后倒霉的是谁?还不是吴国的老百姓!哼!幸亏勾践不卖奶粉。否则我敢肯定,那里面一定有三聚氰胺,没准还会有砒霜!其实也不光是勾践。干诸如此类缺德事的,多了去。既然大家都唯利是图,各国的君主、大夫必然是越来越不讲道德,也越来越不讲诚信。
  问:能举个例子吗?
  答:能。比如楚国,原本是与齐国联合,共同抗秦的。可是公元前313年,也就是荀子诞生的那一年,楚怀王却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协议,联秦反齐。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秦国的国相张仪悄悄地跟他讲,只要你们跟齐国翻脸,我们秦国就给你六百里地。楚怀王想,这事合算呀,就当真与齐国断交。
  问:结果呢?
  答:结果等到楚国去要土地,张仪却耍赖说,我们只答应了六里,没什么六百里。楚怀王勃然大怒,发兵攻秦,却被打得落花流水。韩国和魏国听说,也发兵袭击楚国,想趁机捞一把。哈!怀王是见利忘义,张仪是坑蒙拐骗,韩、魏则是趁火打劫,都不讲道德和道义,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问:统统黑了心,难怪“人相贼”了。
  答:这正是又一个沉重的代价──从春秋到战国,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信誉,没有信任,没有信念,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前景,也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大家都觉得,怎么这样混乱啊?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问:这就需要有人来“救市”?
  答:是。先秦诸子就是这样的人。或者说,他们自以为是这样的人。
  问:那么,先秦诸子打算怎样“救市”呢?
  答:这正是我们下次要讨论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 急病撞着慢郎中(1)
孔子是第一个“救市者”,也是第一个“失败者”
  问:现在可以讨论诸子的“救市方案”了吧?
  答:可以。我们知道,“救市”的起因,是“资产重组”。因此,“救市”的争论,也围绕这个问题来,而且儒、墨、道、法,各有方案,也各有主张。大体上说,孔子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重组”,尤其是反对子公司大过分公司,分公司强于总公司。他有个学生,叫冉有,后来当了鲁国季孙氏大夫家的“宰”,也就是“季氏子公司”的“执行总经理”。前面说过,孔子在世的时候,季孙氏已经是鲁国最大的家族。他们的资产和股份,远远超过了鲁国的国君。但是冉有上任后,还要帮着季孙氏扩大经营规模,聚敛财富。于是孔子愤怒地宣布,冉有这家伙不是我的学生,同学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揍他!
  问:那么孔子主张怎么办?
  答:退回到“资产重组”之前“计划经济”的模式,保持“三级分权”的格局。具体地说,就是回到西周。实在不行,打个折扣,东周也对付。
  问: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答:确实不切实际,所以是不管用的。
  问:所以大家都反对他?
  答:不,只有法家因此反对。墨家和道家的办法,也是不切实际的。
  问:墨子如何主张?
  答:墨子也“反对重组”。在他看来,正因为大家都搞“资产重组”,这才弄得“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但墨子同时又主张“国企改革”,主要是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具体地说,就是所有的干部和员工,都应该能上能下,而且按劳取酬。用墨子的话说,就是“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些主张,我们以后还要再说(请参看《墨子的“国企改革”》)。
  问:墨子是“改革派”,孔子是“保守派”?
  答:不,孔子和墨子都是“改革派”,也都对现状不满。不同的是,孔子的主张,是改革现在,回到从前,顶多对原来的制度做些微调;墨子则主张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革,甚至彻底改革。但“资产重组”,则是不必的,也是不对的。
  问:道家呢?
  答:道家也对现状不满,而且更不满,早就不满。在他们看来,不但“资产重组”不对,之前那个“三级分权”的制度也不对。最好的模式,是普天之下只有“个体户”和“小公司”,各自独立经营,自给自足,彼此不发生关系,不竞争更不兼并。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小国寡民”,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问:法家呢?
  答:只有法家是赞成“资产重组”的,而且主张通过“资产重组”,实现“垄断经营”。
  问:所以只有法家成功了?
  答:是。
  问:儒家、墨家、道家的办法都不管用?
  答:都不管用,但都有道理。
  问:孔子有什么道理?
  答:问题既然出在“资产重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重组”。对症下药嘛!
  问:大家愿意吗?
  答: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那些被兼并的“小公司”,被架空的“大老板”,大约是愿意的。可惜他们没有话语权。有话语权的,都是“资产重组”中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当然不愿意。比如鲁国那鲸吞了“国有资产”的三家大夫,就不听孔子的。孔子没有办法,只好跑到别国去推销自己的主张,同样到处碰钉子。不信你去读《史记》的《孔子世家》,当时的人怎么形容他?累累若丧家之狗。所以孔子这一生,在政治上是很失败的。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救市者”,同时也是第一个“失败者”。

三 急病撞着慢郎中(2)
问:孔子知道他的办法行不通吗?
  答:应该知道,因为就连他的学生都知道。前面讲过,曾经有不少隐士对孔子的“救市”不以为然,子路怎么回应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学生都明白的,先生能不明白?其实这事“地球人都知道”。比如有个看城门的小吏,就曾经对子路说,你们老师,不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却偏偏还要去做的那个人吗?可见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差不多已是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的,他老人家自己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