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逝水东流不复还 >

第2章

逝水东流不复还-第2章

小说: 逝水东流不复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荆咭衾染秃埃骸叭攘一队夥啪窘胛倚#銮课倚U瘟α浚 毖6哉庑┚“巍⒂判愕哪昵峋吮ё藕艽蟮南M圃匏鞘且恢Ъ崆康亩游椤8杖離x校园;学校给他们献红花,举办宴席,部队首长、学校领导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父亲转业到xx大学,安排在水利系电测仪器车间工作,主要是生产、维护实验器材,为教学服务,同时兼职录音父亲在部队是无线电兵。学校有重要讲话,指定他录音。父亲说,他清楚地记得一次为郭沫若先生录音——当时郭沫若先生在xx大会堂作出国考察报告,父亲将报告录下来,然后送到工地放给同学们听,内容是介绍拉丁美洲国际形势。

    xx大学为提高校工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组织校工们夜校,其时正在xx大学水利系念的一位国家现任主要领导人曾经担任过他们的政治辅导员,父亲清楚地记得当时这位领导人为他们课的情景。

    后来,由于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影响,以及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天灾有**,党中央提出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政策。动员城市人口下放农村,支援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xx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动员转业军人回乡到农业第一线去。

    萍的父亲积极响应。离校前,水利系用专车送他们到市区景点参观旅游,为他们拍照留念。并跟刚进学校时一样,办宴席,献红花,热烈欢送,校领导讲话说:“你们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国家有困难,你们挺身而出,丝毫不考虑个人的私心杂念,服从国家需要……”还讲:“你们这种行为是值得敬佩的,将来国家经济环境好转,发展富强了,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功劳。”说得他们热血沸腾,心里暖洋洋的,年轻单纯的他们踊跃报名返乡,奔赴农村第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相信农村广阔天地一定能大显伸手、大有作为。

    这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萍不止一次听父亲说过。

    就这样,萍的父亲1961年6月,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担任着农村最基层的干部——生产队长、会计,并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队长、先进个人等。

    当年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中坚力量,他们为建设新农村无怨无悔奋斗一辈子,奉献出全部的青春、热情与智慧。

    世纪五十年代参加工作的人思想单纯,忠诚老实。所受教育也是听党话,跟党走。萍的父亲也是一样,做事认真勤奋,做人谨慎正派。用萍的父亲自己的说,自己一生就象一条老黄牛,牵到那里,走到那里,党叫干啥就干啥。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人“有些傻”。



………【第五章 “少年王”(1)】………

    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

    那时候大家偷集体的东西,不叫偷,叫“拿”。

    无论大人小孩都养成了顺手牵羊的“好”习惯,“拿”的东西五花八门,大到成捆的干蔗,成袋的棉花,小到一只山芋,一条萝卜,一根茨菇,一粒蚕豆,甚至一把稻草,吃的烧的穿的用的,无所不包。

    小孩子放忙假拾麦穗,放暑假拾稻谷,名为“拾”掉在地的,实际也常趁生产队干部不注意偷几把。

    人们好像穷疯了,好像不“拿”点就难受!

    当然,集体财产如果少得多了,损失大了,生产队干部就会组织群众挨门逐户地搜家。而搜家的结果,谁都不是“干净身子”,多多少少都有点“拿”集体东西的嫌疑。法不治众,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萍自然也不缺少这种顺手牵羊“拿”集体东西的经历。

    萍记事最早一次,是“拿”生产队的西瓜。那次偷西瓜的经历让全家人虚惊一场。

    那年萍至多四五岁,趁奶奶不注意,一个人悄悄钻进看瓜棚,看瓜人正午睡,先是独吞了看瓜人锅里的葱油煎饼,然后滚走最大的西瓜,一个人躲到远远的。

    奶奶到处找不到,十分着急。原来,萍抱着大西瓜坐在树荫下,夏天的热风吹得他不知不觉睡着了,一直到太阳下山都没能醒来。

    偷瓜是萍童年、少年时期美好回忆之一。

    下面就曝曝光,来个大起底,不怕丢丑!

    世纪七十年代,物质虽然贫乏,生活虽然艰苦,但穷日子也有穷开心。

    没有人不希望快乐的。寻找快乐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特别是对一群无忧无虑,不知烦恼为何物,十来岁的孩子,只要他们想,只要他们愿意总能找到快乐。

    那时候的生活节奏不像现在这样快,一切都是慢悠悠的。萍他们那一代不像现在的独生子女——没有活动自由,没有活动空间,没有活动时间,没有玩耍的伙伴。

    学习更不紧张。暑假就是他们的天堂,萍就从来没完成过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

    更不会感到孤独。暑假里他们每天都有丰富的活动,白天在河里,孩子多,扎猛子,打水仗,一就是一天。

    总之,他们没有任何束缚,父母也不管,充分享受着暑假的快乐时光。

    有时白天太热,他们就昼伏夜出,像猫一样行动。

    鸟无头不飞。他们一大帮,十几个人,也有个头。

    头叫王。王比他们大一二岁。

    王很聪明。除了读不用心,其他学什么都精。

    王尤其酷爱美术,画什么像什么,极具艺术天赋。

    但王的出生不好,爷爷是大地主。当然萍他们谁也没见过大地主什么样,因为王的爷爷是个花花公子,大烟鬼,解放前就自绝于人民。

    王后来涉足广告业,现在是广告公司和家装公司的老总。

    而在当年,王是他们大队家境最差的。除了家庭成份最高,他爸爸又是一个老烂腿,瘸且弯,常年流淌着浓血。虽然正值壮年,却眼巴巴在家歇着,不能参加生产队劳动。

    王大哥的老婆是用王的姐姐换的亲,那时候在农村,换亲是正常现象。

    王二哥至今二十七八岁,还是光棍一条。

    不提也罢,提起来,王二哥还有一段伤心的爱情故事。几年前曾和一个女孩私奔出去一段时间,可是俩人一回来就被女方将女孩带走。

    如果要怪,一怪女孩立场不坚定,二怪王家成份太高,家境太穷。

    王的老烂腿父亲恨王不好好念,专学旁门左道歪门邪道。发起飙来,常常把王的画笔、画纸、颜料,统统往河里扔。

    可是王又是幸运的,有一个极其宠爱自己的妈妈。这个女人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却常常有意无意给老儿子一些“零化钱”,王全用它买绘画的纸、笔、墨、颜料。

    那时农村孩子没有零化钱。王令人羡慕。他的哥哥连老婆都讨不起,他却有零化钱!

    所以,王有今天,不能不归功于他的老妈。

    一个相信自己儿子的女人,成就了儿子。

    父亲发飙时,王不哭也不闹,但只要一有钱,就会买回一大推纸、笔、墨、颜料。

    还是说偷瓜的事。

    王做事不但有章法,而且沉着、冷静、胆大。

    先说一件偷香瓜的事。

    香瓜的主人是个女人,没有知道她的真名,因为她的香瓜种的好,浑名大家都叫她“香瓜”。

    “香瓜”儿女多,日子过得紧巴艰难。她种在自留地的香瓜,是要拿到集市去买钱,贴补家用的。

    “香瓜”不是本地人,是个北方侉子,生得又高又大,嗓门比男人粗,乍看去有点让人胆怯。虽然她长的香瓜据说最甜最脆,但没人动她香瓜的心思,没人敢惹“香瓜”。

    可是王不信这个邪。偏偏要老虎头拍苍蝇。说,什么时候弄几个“香瓜”的香瓜尝尝!

    王是他们的“王”。王金口玉言,说的话俨如圣旨。

    “好!”“好!”他们欢呼雀跃。

    家乡有句话叫“少年盲目”,特别是少年男孩,骨地里都好冒险,都喜欢寻找刺激。要不然怎么会有“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成语?

    他们跃跃欲试,期待这一天。

    在一个无星无月、暴风雨欲来前、闷热的夜晚,他们在邻村看完露天电影,十几个男孩悄悄潜伏到香瓜地。

    “香瓜”家灯还没熄。王说,我到他们家窗前看看动静,你们准备“搭手”。

    王从来不亲自动手。王是天生的组织者、领导者、指挥者。

    王接着重复交待一遍事先制定的行动暗号,老规矩,我举右手,你们正式下手;我举左手,你们立即全部趴下,不许动。我撤,你们才许撤!

    十几个黑影鱼贯而入,迅速钻进香瓜地。就在他们准备下手的时候,“香瓜”家门“吱呀”一声开了,走出一个人来。

    王左手一挥,大家立即卧倒。

    这人向门外跨出几步,右手拉出“家伙”,“哗啦啦”撒了尿,左手揉了揉睡眼,转身进门,关门。

    大家这才松了口气,原来是“香瓜”的男人出来撒尿。

    虚惊一场。王右手一挥,大家立马跃起来,“搭手”,随后撤退。

    他们来到一处没有人家居住、空旷的大河边,正分享“战果”,天公不作美,一阵雷鸣电闪,很快下起大暴雨来。

    “香瓜”家的香瓜果然味道不同寻常,但是他们已经来不及慢慢细细品尝,一阵狼吞虎咽般大嚼特嚼,肚皮很快比“香瓜”家的香瓜还圆。吃不掉的香瓜谁也不能带回家,只能往大河扔,喂鱼。

    谁也不敢带回家,那是找骂找抽,没事找事!

    虽然可惜,但是为保密,只能如此。

    世没有不透风的墙。

    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这次行动不知是谁口风不严,漏了嘴。

    偷香瓜的事情,很快就败露了。而且,“香瓜”知道是王带的头。王是主谋,其余从犯。

    冤有头,债有主。擒贼先擒王。

    “香瓜”气势汹汹冲到王家,指着他爸爸的老烂腿一顿羞辱加泼骂。

    气急败坏的“老烂腿”,“恨铁不成钢”,一瘸一拐揪住儿子暴打后还不解恨,再一次把王心爱的画笔、画纸、颜料,统统扔到河里。

    王从此净盆洗手、洗心革面,再也没有当“少年王”。



………【第六章 “少年王”(2)】………

    西瓜是偷得最多的。可以说不计其数。

    最愚蠢的一次,是小学一年级暑假,在去供销社为家里买盐回来的路。

    那次是俩人,萍和广,广和萍一个生产队,广比萍大一岁。

    那也是在大白天,一个炎热的午后,他们走在一条新开挖的小河堤,河那边就是一大遍绿油油的西瓜田。微风吹过,在河对岸就能看到瓜田里一个个大西瓜,几乎让他们垂涎欲滴。

    说不清是谁的主意,也许不约而同,俩人扒光身的汗衫裤衩,悄悄下水,一个猛子潜过去,爬岸钻进瓜田,一个人盘回来一个大西瓜。

    好不容易爬岸,穿裤衩,却给“瓜狗”发现。

    那时在萍的家乡种瓜看瓜的一般都是北方侉子,当地人无论大人小孩都叫他们“瓜狗”,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

    “瓜狗”在后面追过来,广吓得兔子似直奔,瓜也不要,很快跑得无踪无影。

    萍虽然小,却贪心,舍不得丢下大西瓜,不甘心到手的“成果”就这么白白丢弃。

    萍把西瓜放进买盐的米淘篓,挎起就走。

    偷瓜地点离家不远,一里路样子,已经可以看到家。

    等到“瓜狗”游过河来,萍已经走出半里路,但是一个成年男子要在半里路500米之间距离,追赶一个挎着十来斤东西七八岁的儿童是轻而易举的事。

    “瓜狗”一边跑一边喊:“把瓜放下!”

    “瓜狗”很快追来了。萍回头一看,大概只有50米。

    西瓜太重,跑不快。要想不被抓,只能放弃瓜。

    萍慌忙把西瓜抛进路边水沟里,拎起买盐的米淘篓继续跑,才逃脱。

    其实“瓜狗”也不是真的要抓他们,只不过想追回被偷的西瓜,就算尽到自己的责任。

    就是抓住了,又能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罚不得,反而麻烦!

    可是萍回家却挨了妈妈一顿臭打。原来萍在逃跑的路,不知不觉把米淘篓里买的盐撒得差不了!

    西瓜没偷着,撒了盐挨了打,是不是最愚蠢的“偷瓜记”?

    这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贪心任何时候都要不得!

    最疯狂的一次,还是偷西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