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仁慈的吸引力 >

第14章

仁慈的吸引力-第14章

小说: 仁慈的吸引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后头的乘客显然喝醉了。而随着更多的黄汤下肚,他的嗓门越来越大,行为也越见嚣张。他的餐盘跌落,薯条、蘑菇、意大利面滚满了整个走道。接着我突然惊见,他带了好大一只蟾蜍放在盒子里上了飞机(别问我他是怎么通过海关检验的)。没多久,空姐插手了。虽然我暗自希望她们骂他一顿,可是她们没有。她们反而开始跟他说话、开玩笑,又倒了一点酒给他、称赞那只蟾蜍好可爱,并且开始清扫,一句责备也没有。醉汉安静下来,不久便沉沉睡去。

10。耐心 你是不是把灵魂留在身后了?(2)
要测试耐心,最难做到的准则就是去应付无法忍受的人。那几位空姐的表现足以打满分,而在我看来,它之所以奏效并不是因为她们对那个烦人精做出回应,而是以技巧和仁慈相待。难缠的人不习惯这种对待。他们通常不是被人嫌弃,就是遭人抗议。而如果你不断施以白眼,被惹毛的他们自然而然就回归到讨人厌的角色里。我们的反应其实是强化了他们的角色,诚为不智。不管你信不信,那些人往往很不快乐,他们渴望被人接受,只是拙于表达。
  耐心也是一种认清自己步调也尊重他人步调的技巧。缺乏耐心的人与事比比皆是,我们都曾是受害者:咄咄逼人的截稿压力;高速公路上你的后视镜突然出现一部车不断打灯;公车上推开众人抢先上车,无视于很多人正要下车。这些事情都令我们不舒服。如果某人将他的步调强加在我们身上,我们会觉得受到冒犯。
  而我们也曾是缺乏耐心的人。我们在电话亭外急得跳脚等着打电话,亭内的男人却无动于衷,讲个不停。我们饥肠辘辘,枯坐在餐馆里等着那个扑克牌脸孔的服务生注意。在邮局里,一个话多的女人问了一大堆毫无意义的问题,浪费所有人的时间。
  我相信,只要做些耐心练习,我们慢慢会体会到他人生活的深层面。我们会看到他们的步调和弱点,真切了解到他们的本性。除此之外,耐心也是天下所有好老师的美德,知道要等待学生慢慢成熟,而非揠苗助长。
  在匆忙之中,我们有可能迷失自己。可是我们太习惯于匆忙,以致迷失了自己还浑然不知。一群科学家要到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凉地方进行实验,他们雇了一群墨西哥挑夫,准备徒手将配备运送到目的地。不可思议的是,半途上所有的挑夫不约而同停了下来。科学家先是惊讶,继而生气,最后火冒三丈。为什么不继续走呢?简直是浪费时间。而那些墨西哥挑夫似乎在等待。突然之间,他们不约而同又开始行动。其中一人对科学家解释缘由:“我们刚才走得太快,所以把灵魂留在身后了。我们停下来,是为了等灵魂赶上来。”
  我们也一样,常把灵魂留在身后。急务缠身下,我们忘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在匆忙恶魔的催赶下,我们忘了自己的灵魂——我们的梦想、温暖和美善。
  从这个角度看,耐心显然是仁慈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不尊重他人的步调,我们怎么可能仁慈?我们遗忘了灵魂,包括他们的,也包括自己的。下回当你突然惊觉自己老是催促小孩、因为火车误点在月台上走来走去、甚或急得忘了呼吸,不妨问问自己,你把灵魂留在什么地方了。
  仁慈的步调是悠缓的。当然,快速有它的好处,我们因此更有效率,也因此拥有权力感和掌控感。快速能刺激肾上腺,功能有如迷幻药。一旦尝到它刺激的滋味,放慢的脚步可能就显得乏味,甚至丢人。要是你从甲地到乙地可以坐飞机,何必还倒车去坐船?然而,一位佛教学者曾经告诉我,他旅行宁可坐船,一点一点来。这位年高德劭的圣者偷偷告诉我,他和他太太都觉得搭飞机感觉很不真实,突然就从一处到了他处,从某个文化氛围蓦然进入另一个。下头的一切,无论是河流、高山、海洋、城市、国家还是人群,转瞬便已过去,你根本来不及体会它的丰富。而若是选择陆路或海路慢慢旅行,你比较容易感受到这些变化,真正看入心底。从他位于喜马拉雅山脚的老家到达托斯卡尼山,整整花了5个月的时间。尔后多年,每当我在机舱里受到剧烈震荡或是转瞬间就到了仿佛是另一个星球的远方,我常常想起那位佛教学者。要每个人都遵奉他的行脚步调确实不可能,不过他提醒了我:生活还有其他的方式。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0。耐心 你是不是把灵魂留在身后了?(3)
要仁慈,我们必须挪出时间。马丁·布柏(Martin Buber,1878~1965,奥地利存在主义哲学家及犹太文化学者)曾经论及“我—你(I…Thou)”和“我—它(I…It)”之间的关系。“我—它”关系将他人化为对象,“我—你”则是真正的情感牵连,是两个灵魂的结合。“我—它”的关系是疏离的,驱使我们成为其实非属本性的东西,我们因此觉得孤单郁闷,人与人之间相隔遥远。“我—你”则是真正的遇合,是生命的实质。布柏认为,要建立这样的关系,其中不能有任何期望和欲望,否则就会沦为“我—它”关系,也就是将他人转化为一种满足自我需求的手段。“我—你”的关系是极少见的,而在这些有如吉光片羽的时刻中,没有非成就不可的急迫要务,也没有操控或说服的压力存在。急迫感一旦显现,“我—你”关系会立刻变成“我—它”关系。脚步放慢,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真正遇合、认识彼此的可能性。
  我相信,全球冷化现象和现代生活各个层面的快马加鞭有密切的关联。我们都在压力的追赶下,连一秒钟都浪费不得。孩童被赶着快快长大——如果他们今年就完成了明年的课业,我们会引以为傲。计算机速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强。买卖交易实时完成,想要什么东西几乎立刻就能到手。员工被要求随传随到,24小时待命。出厂的汽车速度愈来愈快,速限也因此节节升高。为了增加获利,消费商品的推陈出新更为频繁。无意义的活动,例如,摆龙门阵、在广场或公园聚会、和他人一起消磨时光,常被白眼相看。如此,留给温暖的空间难免就愈来越小。
  劳伯·勒范恩(Robert Levine)是一位专门研究生活步调的学者,各个文化对时间的认知是他长久以来的研究主题。勒范恩以三个变量来测量时间的认知:到邮局买张邮票的时间、行人在街上行走的速度、银行里挂钟的准确度。他发现文化快慢有别;在速度偏快的文化中,准时和精准往往备受鼓励,有的文化则是慢如牛步,完全不讲究精准;西方社会和日本步调最快,巴西、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最慢。当然,勒范恩的研究并不表示时间的认知有高下之别,只是文化本质各有千秋。不过,这项研究似乎隐约浮现出快马加鞭生活的一个缺点:脚步匆忙的文化,循环系统方面的疾病较为普遍。这个发现和多项关于A型人格的研究不谋而合。这些研究显示,A型人格者——缺乏耐心、争强好胜、暴躁易怒——患有这些疾病的几率大体相同。
  勒范恩并没有发现生活步调和助人意愿之间有所关联——两者构成元素自是不同。不过有其他研究发现,我们越是匆忙,就越不愿帮助别人。我最喜欢下面这个实验。一群神学院学生在听完有关行善的演讲后,必须一个一个走到邻近的大楼去。他们在半途都遇到了一个由研究学者假扮的人,那人躺在地上,假装跌倒受了伤。大部分的准神父都跑去帮忙。可是如果这些学生是在时间压力下,必须从这个大楼赶往另一个大楼,他们当中的“好撒马利亚人”便神奇地消失了。其中一个学生,匆忙之中竟然踩过这个假扮遭遇不幸的研究学者,而虽然他大呼小叫,但是那学生依然头也不回地直奔目的地。是的,如果我们有较多的时间,我们会比较仁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0。耐心 你是不是把灵魂留在身后了?(4)
在这个凡事求快、需求要立刻满足的时代,耐心是个不受欢迎甚至看了就乏味的特质。然而,很多研究都显示,能将满足延缓的人,在事业和人际关系上的成功几率大得多。我们曾在前面的章节讨论过这个主题,不过它还是值得从这个角度做再次的检视。愿意将当前的满足(例如立刻吃到一个冰淇淋)延迟到稍后以领取更大奖赏(明天吃一个更大的冰淇淋)的儿童不但智力较高、少年犯罪几率较小,社交能力也较强,而且即使在数年之后也是这样。他们还有一种比较成熟的内控能力,也就是自信能掌握自己的生命,不被变故、无力感、凡事无置喙余地的感受(这些都是忧郁症的最佳保证)所左右。
  获得立即满足,是现今社会生活最普遍的标记之一。我们不想等。我们什么都要立刻到手,得不到就变得不逊。在这个欠缺耐心的时代,等待的艺术也没落了。我相信,重拾这门艺术并且传承下去,是留给子孙后辈的最佳礼物。
  培养耐心的最佳练习之一,是静思冥想。我们可以视为一个学习放缓脚步、打开心胸、容许不同时间认知的技巧。这是战胜不耐和匆促的方法之一。在佛教的传统里,有个练习是要求弟子将500个小瓶一个个装满水——要很有耐心、不疾不徐。时间一久,大家会渐渐不耐烦,注意力越来越涣散,因此这个练习的重点是:在装这瓶水的时候,你不能想到还有499个空瓶。这是任何人都适用的绝佳练习,也适合在学校教导学生。
  耐心其实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沉重、乏味。耐心,只是不同的时间认知。时间会无情地吞噬我们的人生,夺去生命所有的意义。时间是我们逐渐衰老、力气渐失的肉体。时间是逼在眼前、挥之不去、随时打算终止生命的死神。时间会让我们的工作化为尘土,让我们湮没在荒草当中,永远被遗忘。所以我们尽量不去想它,只想在被永恒的黑暗覆盖之前赶紧做事,越多越好。多么残酷的玩笑。以这样的观点看,你的时间炸弹总在不停地滴答计时。可是,排队排在你前面的人却流连不走,跟职员大聊各种芝麻小事,这时你要不心生愤慨也难。
  不过,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难堪的处境呢?或许我们会发现,时间其实是种心理建设。你不必害怕,无须匆忙,因为该来的躲也躲不掉。说不定我们的心境因此会平和些,而看到那些夺取我们时间的人,无分大盗或小偷,目光也会仁慈些。
  时间是种幻觉,所有重要的心灵宗教都曾表达过这个观念。说不定它是个比我们想象中更普遍的人生体验,而非开悟的高僧大德才有的专利。每个人对于永恒或多或少都有一份渴望。望着夜空中的星斗,沉醉在天籁般的音乐里,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我们都会忘记时间的流逝。
  有一则印度神话,说一个人要求牧牛神黑天(Krishna,印度教中毗湿奴〔Vishnu〕 神的第八化身,常被描绘为吹笛的美少年)让他看到幻境。牧牛神似乎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可是从那一刻起,他先前平静无波的人生开始变得曲折多变、高潮迭起。他遇到一个女人,爱上她后两人结婚,之后又买了房子。他努力工作,因此致富。生意蒸蒸日上,不料竟然破产。接着一场洪水泛滥,眼看这场灾祸就要夺去他的性命,他蓦地醒来,发觉原来是南柯一梦。牧牛神黑天站在他面前对他微笑,说这一切全发生在刹那之间。充满美梦、噩梦的一生,不过一瞬即逝。如流水的岁月,是一场奇妙的幻影。圣者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在心中一定颇有同感。他临终前侧耳倾听,惊问悲伤的徒众:“你们以为我要去哪里?”如果你已置身永恒,根本无须匆忙赶去他处。
  这一切似乎和耐心无甚关联。话说回来,耐心只是一种能力,让我们无所惧怕地面对不断流逝的时间,在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没有时间感的惊喜片段。如果挖掘更深,我们会发现,匆忙和我们的怕死心理有关。倘若我们能摆脱一定要第一个到达目的地、多做点事、多赚点钱的渴求,那么他人就不会像是绊脚石一样阻碍我们去办急事。我们会对他们感到更多的仁慈,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拥有全世界的时间。
   。 想看书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