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文武几的散文随笔文集 >

第19章

文武几的散文随笔文集-第19章

小说: 文武几的散文随笔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才华横溢的愤青,但既得不到官僚化的学院派们的肯定,也得不到商业化的文化市场的肯定,还说不定只能来社区凑凑热闹,而且肯定要给删掉不少帖子。

  我常常想:如果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能够真正胸怀宽广博大性情随和容让的为人为文,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将远远不止于此!我看过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和小说,我知道他有着不容置疑的文学才华。但是与西方那些伟大的文艺家相比,差距是很明显的。从民族尊严上来说,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是从艺术良知上来说,我们必须要承认。

  我常常想:其实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不过是一个偏激的偏执狂和一个不可救药的抑郁症患者。他总是不停的吸烟,不听劝告的败坏着自己的身体。

  但是我深深的理解他。

  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他原本可以做的更好。但是他没有,他几乎放弃了文学性和叙事性的写作。他专注于那些煎熬他内心的杂文,他不能不这样,因为他是这样的偏激。他的眼里容不得沙子。

  他不断的写作。他为了他的愤怒而写,为了他的仇恨而写,为了他的恐惧而写。他憎恨现实,他挑战丑恶,他绝望无比,他仍然坚持。

  在世界上,在历史上,在现在,在未来,鲁迅也不是一个。他们代表了一个不愿意沉默的阶层。

  虽然他们永远是少数派,是斗士,是批判者。

  虽然就是毛泽东的时代也容不下他们。抬棺的胡风和萧军,在毛泽东掌握政权的时代中所遭遇的是严厉而无情的整治。

  虽然他们,仍然为所欲为。

  但鲁迅们,在抗争。

  他们不愿意沉默。他们也没有沉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向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萨特致敬!
向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萨特致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文化界。中国文化界甚至有了诺贝尔情结,有了还没有国内作家和诗人获得过诺贝尔奖的酸葡萄心理和遗憾的感叹,有了恨铁不成钢的抱憾,有了愿望美梦成真的美好愿望与殷切期盼。更有甚者,甚至荒唐的说道:“得不得这个奖,已经不是文学的问题、个人的问题了,它关乎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据《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所述,鲁迅曾经对许寿裳说:“瑞典人S托人来征询我的作品,要送给‘管理诺贝尔文学奖金委员会’,S以为极有希望的,但是我辞谢了。”而鲁迅在给邰静农的一封信中也这样说道:“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在那些有着诺贝尔情结的文化界人士看来,中国文学的希望就寄托在获取诺贝尔文学奖上面了。那些人很可笑!但鲁迅却对此看的明白。

  我所欣赏并崇敬的作家和诗人,没有一个曾经获得或接受过所谓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们也不再有机会去获得或接受所谓的诺贝尔文学奖。如:列夫·托尔斯泰、詹姆斯·乔伊斯、弗兰茨·卡夫卡、马塞尔·普鲁斯特、罗伯特·穆齐尔、鲁迅、普鲁斯特、纳博科夫、波德莱尔、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杜拉斯、布莱希特、庞德、萨特、罗兰。巴特、科塔萨尔、米歇尔&;#8226;福柯、王小波。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外乎三种作家和诗人。一种是实至名归、为诺贝尔奖增色的作家和诗人;一种是名不副实、诺贝尔奖反为其减色的作家和诗人;一种是能让自己与诺贝尔奖相互增色的作家和诗人。斯坦贝克、贝克特、托马斯·艾略特、加西亚·马尔克斯、威廉·福克纳、阿尔贝·加缪属于第一种;属于第二种的,则不少,不说也罢;属于第三种的,如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高行健。三种情况,都是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必须要去考虑的问题。如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和诗人都是能为诺贝尔奖增色的作家,那诺贝尔奖也真是太伟大了。

  可惜的是,它还远没有那么伟大。尽管诺贝尔奖确实是伟大的,也正因为其伟大,因为其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声名,所以才有着背后的权贵势力要利用它去达成某种利于自身的目的。事实上,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作家和诗人从不为所谓的诺贝尔奖所关注,有不少庸才和混蛋却获得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和平奖甚至授予过那些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巨大阴谋背后的推动者。或许有人要说,评奖委员会并不知晓实情,但事实到底是什么呢?事实,或许是他们并不知晓实情;而更确切的事实是,诺贝尔奖有时候并没有客观公正的结果,那不是因为误会,而是因为这个世界背后欲望通过它发挥某种影响力量的某些人的意志。

  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根本就没有资格评价全球各民族文学。诺贝尔文学奖根本不具备它本该具有的权威性和公允性。他们所能做的虽然不是给公众指引出错误的文学趣味、审美观念与价值判断标准,但他们在给公众指引出他们自己的那一套文学趣味、审美观念与价值判断标准的同时,往往让公众,尤其是东方文化浸润下的公众丧失了自身该有的文学趣味、审美观念与价值判断标准。事实上,那帮家伙虽不能说是并不真正懂得东方文化,但至少他们是有着一定的属于他们自身的文化倾向的。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通过自身的文化倾向影响了他们的所谓世界性的权威奖项的评奖结果。

  1964年10月22日, 瑞典皇家学院执意将自己的热脸贴在了萨特早已经露出并朝向他们的冷屁股上。瑞典皇家学院授奖给萨特的理由是:";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觉得那个理由是充分的。他们甚至根本没有想到他们的热脸将贴在了冷屁股上,而他们的热脸终于贴在了冷屁股上。他们很难理解,也不相信竟然有人会拒绝那大笔的金钱和奖项所给予的荣誉。但萨特可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他是很认真的,他不能违背内心的思想和原则,更不能为了虚荣与金钱而背叛自己,不能出卖自己的思想和原则。

  因此,我们要向萨特致敬!向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萨特致敬!萨特所拒绝的是";客观上被利用";,拒绝的是“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 拒绝的是“被改造成体制中人”,拒绝的是 “给收买”,拒绝的是为诺贝尔奖增色,拒绝的是一种以文学的名义来反文学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

  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所谓的媚雅了。在一个真正的文学被忽视的社会,人们开始热衷于追逐时尚,文学奖项成为时尚的一部分。一年一度的评奖结果成为一波又一波文学热潮与商业销售增长的动力,奖项成为时尚与商业的一部分,成为商业的合谋者,成为表面高雅实则庸俗不堪的恶俗文化的推动者。获奖成为被关注的理由,而那关注也很少与作品本身相关,伟大的作品从不因其获奖而得到大多数人的真正理解。

  
  
  附录:

  萨特语录:

  “我的深层实在是超出荣誉的。这些荣誉是一些人给另一些人的,而给这荣誉的人,无论是给荣誉勋位还是诺贝尔奖金,都并没有资格来授予。我无法想象谁有权给康德、笛卡尔或歌德一项奖,这奖意味着现在你属于某一等级。我们把文学变成了一种有等级的实在,在其中你处于这种或那种地位。我拒绝这样做,所以我拒绝一切荣誉。”

  “我认为自己超出任何可能提供给我的荣誉,因为它们是抽象的,从没有对准我。我完全反对诺贝尔奖,因为它把作家分成等级。如果15世纪或者16世纪就有诺贝尔奖,我们就会看到,克莱芒&;#8226;马罗得了奖,而康德没有得到它──他本应该得到的,但因为混乱或因为评审团的某些成员做了这事那事,这奖没有给他──当然,维克多&;#8226;雨果可能得到它,等等。这时,文学好像完全被规定、安排在一种等级制度中。”

  “我认为,我们周围的多数人对荣誉勋位、诺贝尔奖和类似的东西评价过于高了,而事实上这些奖不说明任何东西。它们仅仅符合于等级制度所给出的一种区别,但这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抽象的存在,是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真正知其所以然的存在。”

  “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

  “不愿被改造成体制中人”

  “如果我接受了诺贝尔奖,或许就给收买了”。

  “我发表了《词语》,他们认为它值得一看,一年后就给了我诺贝尔奖。对他们来说,这就给了我的作品一种新的价值。但人们本该在一年前就得出这种结论。在我还没有发表这本书时,我的价值就要小些吗?这真是一种荒谬的看法。按一种等级制度的次序来安排文学的整个观念是一种反对文学的思想。另一方面,它又完全适合于想把一切都变成自己体系一部分的资产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毁灭人们的个人价值。超出或低于这种个人价值都是荒谬的。这是我拒绝诺贝尔奖的原因,因为我一点也不希望──例如──被看成是跟海明威名次相当。我非常喜欢海明威,我个人也认识他,我在古巴同他见过面。但我完全没有想过我跟他名次相当或在对他的关系中应该排在何种名次上。这种想法我认为是幼稚的甚至是愚蠢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被背叛的诺贝尔遗嘱
被背叛的诺贝尔遗嘱

  
  如果诺贝尔奖错过了所有的法国新小说派大作家和所有的法国新寓言派大作家,那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真有眼不识泰山了。当然他们没有。但是如果诺贝尔奖错过了法国新小说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大作家和法国新寓言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大作家呢,那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算不算是有眼不识泰山呢?

  我们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授予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依据真的只是作家的作品吗?

  如果是,那么,为什么同样是法国新小说派大作家的杜拉斯、佩雷克和罗伯&;#8226;葛利叶就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他们比克洛德&;#8226;西蒙要逊色很多?为什么同样是法国新寓言派大作家的格拉克、米歇尔&;#8226;图尔尼埃和莫迪亚诺就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他们比让…勒&;#8226;克莱齐奥要逊色很多?事实上,就象克洛德&;#8226;西蒙并非法国新小说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大作家一样,让…勒&;#8226;克莱齐奥亦非法国新寓言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大作家。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并非两个文学流派的开创者,是其他的几位大作家提升了一代人的阅读审美能力,并让新小说和新寓言获得了公众的认可。如果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授予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依据真的只是作家的作品的话,那他们就不会错过罗伯&;#8226;葛利叶和米歇尔&;#8226;图尔尼埃等人了。

  事实上,在那些所谓的法国新小说派和法国新寓言派刚刚出头的时候,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是瞧不上他们的。一直到法国新小说派和法国新寓言派已经成其大势,获得了整个世界的认可的时候,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才发现一个让他们自身感到尴尬的现状。即,假如他们还不抓住个把法国新小说派和法国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的话,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就要从此失去了。

  这个,就是诺贝尔奖的真相。他们常常不根据作品本身来评判作品。在这个真相中,体现出一种诺贝尔奖对于世情的追逐心态,这心态令人厌恶。他们总是回过头来发现一些他们不该遗漏的作家和作品,并企图掩盖、弥补他们的过失。但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诺贝尔的遗嘱总是被背叛着。如何确保诺贝尔的遗嘱不被背叛,是一个他们想的很多的问题。但很不幸,他们却没有做到这一点。除非给予他们撤消一些已经授予出去的诺贝尔奖并授予死者诺贝尔奖的权力,他们才能确保那遗嘱不被背叛。

  他们面临两个问题。

  首先是视线问题。一个象卡夫卡一样在生前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能够进入那帮人的视线吗?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一个象卡尔维诺那样的作家,等到他能够蓄积起足够引起那帮人重视的名气,他却已经蓄积起了临到期限的生命的时间。

  其次是不让作家已经有的声名影响到他们对于作家作品判断的问题。如果能进入他们的视线,而他们却不给予应有的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