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位面商人在明末 >

第233章

位面商人在明末-第233章

小说: 位面商人在明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吧,你躲着我,我找你行不行?实在不行,我请你出来,然后自我流放回山东行不?你这种脑洞大开的主儿,咱还真是预测不到你会做什么呢……

    刘白羽下定决心,直接准备几天后逼宫了!

    当然,为了刺激崇祯皇帝,刘白羽拿出了杀手锏,就是一首词,帝王气十足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384帝师驾到
    红朝太祖这首帝王气十足的《沁园春。雪》果然威力不凡,炸的崇祯皇帝立刻就不当宅男了,准备面对面大骂这个奸臣,而后殉国,炸的许多朝臣或明或暗的对刘白羽表示说愿意共图大事。炸的刚刚归来的孙承宗和叶向高委婉的提醒大明人心还在,要刘白羽不要做错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就难了……。

    所以第二天刘白羽上朝的时候,孙承宗和叶向高离刘白羽远远地,显然隐约是划清界限的意思,而除了与国同休的勋贵还有几个硬骨头敢于骂刘白羽狼子野心之外,大多数朝臣都做了骑墙派。

    至于大明朝的武将们么,倒是比文官好得多,秦良玉,左良玉,曹文诏,等人公开表示刘白羽这事做得不对,陛下再行事不好,也已经成年了,刘白羽自封临时执政这种事情,显然不是个事,不过左良玉,曹文诏,等人也就只敢放个嘴炮,倒是秦良玉这愚忠之人,非认为刘白羽是被他人蛊惑,要在金殿上和刘白羽辨明厉害,让刘白羽迷途知返。

    没想到大明朝的人心果然就是一层窗户纸啊,刘白羽摇了摇头,其实这二百多年的大明朝早就是暗伤处处,千疮百孔了,魏忠贤和东林党更是把大明朝最后的脸面撕了下来。

    魏忠贤用太监做税监矿监,锦衣卫东厂用敲诈勒索的办法来给大明朝的财政续命——脸都不要了。

    东林党则是证明了,就算是大明朝的脸都不要了,作为帝国国家机器的执行者也不让大明朝的财政续命成功……所以大明朝的财政续命失败,大明朝的高级官僚早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无非是没有一个明主让人投效罢了,所以孔灵文对大明朝的判断,还真的没啥错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崇祯皇帝不淡定,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刘白羽以整顿皇城卫士吃空饷为名,控制了皇城武力之后……

    不过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无论是你事先设计的如何天衣无缝,还得看事情演变成什么样,大明朝的武将,文官,甚至崇祯皇帝本人,都没想到刘白羽会这么做……

    这大明朝的帝师啊,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他们一般先做太子的老师,一旦老皇帝驾崩,继位的太子大都会起用自己的老师,让他们进入权力中枢——内阁,担当辅臣乃至首辅。因此,明朝帝王师不可简单以教师身份看待。他们更是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与国务活动家,其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处事方法,不仅影响到皇帝,更影响到明朝的治国方略。

    在**王朝时代,知识永远是权力的附庸。明朝的帝师们,虽然没有以知识取祸,但在成为内阁辅臣之后,往往与其当皇帝的学生政见不合而导致悲剧,轻者见弃,重者甚至招致杀身之祸。所以说,帝王师在明代,既是一个最显赫的职业,亦是一个最高危的人群。

    明朝帝王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治群体。这乃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开国皇帝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之后,由此担心大权旁落,遂永久废除了宰相制。由皇帝直接管理国事,领导群臣。由于少了宰相这个环节,皇帝便变得格外繁忙。朱元璋于是找了几位顾问集中在文渊阁帮他处理事务,这便是内阁的由来。

    最初的内阁其实就是皇帝一个秘书处,官阶最隆者也不过五品。但是,凡入选者都必须是士林公认的饱学之士。演变到后来,凡入阁当辅臣者,首先必须取得大学士的头衔。但是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和朱元璋朱棣一样精力充沛的狂人。所以后来就成为实际上的首相了。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每次会试中进士者,必会选拔20名左右的青年才俊,到翰林院继续深造。凡选中者称为庶吉士,深造期限一般两年,优秀者便留在翰林院充任讲官、词臣和史官。这个讲官,就是给皇帝授课的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讲官都拥有帝师的身份。

    所谓帝王师,一般都是先当太子的老师。凡被立为太子的人,便自动获得储君的身份。明朝对于储君的教育相当重视。管理太子的事务机构叫詹事府,与之平行的还有一个左春坊,是专门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门。凡讲臣、词臣、史官这三种归口翰林院管辖的文臣,都有资格获选为太子师。凡选为太子师者,时人便以“储相”待之。

    每当皇帝驾崩后,太子登基,一般都会启用自己的老师进入内阁担当辅臣乃至首辅。明朝内阁,虽然最初的创设只是秘书机构,但自永乐后期,特别是宣宗皇帝之后,基本上成了国家的行政中枢。其权力与地位均在六部之上,内阁首辅实际上变成了没有宰相头衔的宰相。因此,明朝帝王师除洪武、永乐两朝之外,经历大都清晰可寻,依次是:庶吉士——翰林院文臣——太子师——帝师——内阁大学士。

    明朝帝王师不可简单以教师身份看待。他们其实是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与国务活动家。他们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处事方法,不仅影响到皇帝,更影响到明朝的治国方略。

    但是如果看了大明帝王师是怎样产生的,就知道刘白羽没经过大明帝王师的正规程序,其实说穿了,倒是以仙丹作为敲门砖的这一点来说,和那些明朝的方士很像。因此,刘白羽的头衔也和大明帝王师有很大区别,所以刘白羽的头衔么……

    “礼部尚书【正二品】,盐道盐课提举司【正三品】,临清锦衣卫百户(正六品)刘白羽刘大人驾到!”一个小太监扯着攻击嗓子喊道。一帮子文官听了,想笑不敢笑的,皱着眉头的,都觉得味道不对。

    刘白羽礼部尚书的头衔虽然是虚的,却是六部之首,明朝礼部尚书,为明朝六部中礼部的最高级长官,别称“大宗伯”(左右侍郎称“少宗伯”),负责掌管全国的礼仪、祭祀、宴飨、贡举、外交、宗教事务等政令,为正二品

    身为帝师拿出来正二品虚衔虽然有点勉强,也不算太丢人,三品都转运盐使司和这个礼部尚书头衔并列,就有底不伦不类了。

    或许有些人会问,正二品和三品都转运盐使司只差了一品,这也差不多不是,就像现在副市长兼任公安局长的都是所在多有不是,很正常啊。

    但是,大明朝的官员又有清流和浊流之分,清流是指务虚或者政府核心部门,所谓浊流呢?就是处理实际政务的部门了——如果方便读者们理解的话,这就等于本朝非实权副部长也是副部,大型国有企业的老总也是副部,后者油水可能还远远高于前者,但是两者的地位却是天差地别,前者因缘际会可能成为副总理,后者么……

    如果某非实权副部长还挂名某地市级别大型国有企业的老总——除了让行内人好笑,证明此人职务虚的不能再虚,还能说明什么呢?

    当然,如果刘白羽厚着脸皮这也是可以忽略的——但是临清锦衣卫百户(正六品)这头衔就近于侮辱了——且不说锦衣卫这种天子家奴在正规文官那里,根本上不了台面,而且临清锦衣卫这种早就不发工资,没有任务名存实亡的衙门在锦衣卫系统里也是一个笑话!

    换句话来说,刘白羽被喊出的头衔,相当于现在的**部名誉部长,盐业公司副总经理,某某县文史办主任……

    这不是搞笑是啥?

    不过在这种刘白羽控制北京,谋反的传言版本极多,越传越神的今天,这种玩笑在政治上就是玩火,可是让人彻底笑不出来了。

    孙承宗和叶向高脸色剧变,心中暗暗抱怨崇祯皇帝治理国家的孩子气居然不分时刻的发作,偷偷看着刘白羽的脸色。

    刘白羽则是对于崇祯皇帝治理国家的孩子气无所谓,你丫这么做除了让人鄙视你之外,有一毛钱的好处没?让你痛快一下嘴怎么了,等会看谁下不来台!

    刘白羽在意的,是给自己抬着八抬大轿的十六个轿夫,以及扛着十几个大箱子——当然这一不是刘白羽摆谱,二不是刘白羽心忧国事,这四十几个人看似手无寸铁,实际上都穿着双层内甲,腰里还盘着软剑,甚至怀里还藏有手枪,真要是崇祯皇帝准备学汉献帝诛杀曹操,谁诛杀谁还不一定呢!

    再说了,刘白羽早就把皇宫卫士以清查阉党余孽为名,清洗了几遍,这些皇宫卫士两不相帮就不错了,别的根本指望不上。

    总而言之,刘白羽这次逼宫,实际上怕死的他是算了又算,看上去是相当冒险,实际上只是一场秀,装13的作秀罢了。至于崇祯皇帝占一些便宜恶心人,刘白羽自然是浑不在意。
385墙角
    杨嗣昌现在地位不高,又和东林党不对盘,于是索性投靠了没有人看好的崇祯,自然就要冲锋在前,对刘白羽发动了冲锋。

    “青山居士,你这帝师来头暂且不说,您的治学却是和帝王师相差的有点远吧……”

    杨嗣昌这话就是带着刺了,别看刘白羽是现在的公认的当时大儒,学籍若天人的存在,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刘白羽离明朝帝王师的标准却是相距甚远。

    明代储君的学习内容,以经史为主。习经则上宗孔孟,本于程朱;习史则揭示历代帝王治国之道,兴衰之理。讲经者寻章摘句,虽屡见智慧但大都泥古;讲史者发挥较多,较之经籍更能让人体验治国之得失。因此,明朝的帝师,学问不必有创见,但须雍容深厚。臧否人物可以一针见血,但不可标新立异,更不能“怪力乱神”。

    所以,以思想家誉之帝王师,则不允当。尽管少数帝师确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不是以思想取胜,而是精于治术。

    而对于刘白羽来说,在这个年代固然是无可置疑的博大精深,但是博大精深的另一方面,也就是意味着学术不纯,知识驳杂。

    刘白羽没想到忽然冒出来一个愣头青,你没看到尚书阁老都不说话么?“杨嗣昌?你对我的学问有疑问,那就说说看。”

    和你较量学问的是傻逼!杨嗣昌自然不会上这个当,他心里知道自己论学问十个自己也不是刘白羽的对手,自然不会从学术角度质疑:

    “青山居士,你这帝师学籍若天人的存在,不过您写的《历朝政治得失》里面的内容近乎法家,学术不纯!”

    杨嗣昌这话打在了刘白羽的名门上。毕竟刘白羽很多观点都是儒家一层皮,包着的东西,就不知道是什么玩意了。

    “我的学问是先秦儒学,和你们学的不知道改了多少的所谓儒学不同。杨嗣昌,请问按照你的标准诸葛武侯算法家还是儒家?荀子和韩非子的学问,一个是儒家,一个是法家,区别在哪里?谅你也不懂得,要不然,我给你讲一讲夏商周三代之治是怎么回事?”

    刘白羽的话杨嗣昌可不敢接茬,他知道刘白羽说的,都是几千年都扯不完的公案,真要是谈论起来,自己绝对不是刘白羽的对手,毕竟刘白羽比起学问来,此人胡说八道,强词夺理更为出名。

    是的,杨嗣昌说的没错,当明代帝师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能标新立异,不过即使经书要读得熟,经书解释得好。其实因人而异也是存在的,宋濂当时给朱元璋以及太子朱标讲《大学衍义》,到后来的方孝孺给建文帝讲《大学衍义》,虽然同一本书,两人的观点并不尽然相同。

    当然,人家的差异其实是个人理解不同,和刘白羽直接给儒学换心那是两回事,不过依照刘白羽胡说八道的本事,杨嗣昌却是没有和刘白羽对决的自信。

    这就锁了,战斗力不到五啊!刘白羽也不乐意继续追杀这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