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15章

曹操秘史-第15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职务,成为准将一级的天子近卫军指挥官(虎贲中郎将)。
  荀攸字公达,出生于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小曹操两岁。他是著名的颖川郡荀氏家族成员,是荀彧的侄子(但却比荀彧大六岁)。荀攸的祖父叫荀昙,做过广陵郡太守。史书上说荀攸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若干年后,荀攸和荀彧都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曹操这次回京成为新军的将领之一,主要精力放在军队的训练上。袁绍对曹操的能力十分欣赏,尽管袁术多次在他面前流露出对曹操的不屑,但袁绍始终认为曹操是一个可以合作、能够一起商议大事的人。袁绍与曹操之间的联系,主要靠双方的老朋友许攸、张邈等人从中进行。 。。

政变未遂(2)
许攸还经常到外地去,按照袁绍的安排四处活动,他们联络的对象是各地的豪杰,以及地方上的要员,冀州刺史王芬就是他们发展的对象之一。
  在*黄巾起义过程中,冀州刺史王芬手里积攒了一定实力,活跃在王芬周围的有几个人,包括已故太尉陈蕃之子陈逸,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术士襄楷,一个叫周旌的沛国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梦想着改朝换代。
  许攸到达冀州后,与王芬建立了秘密联系。许攸带来了一个重要情报,灵帝刘宏正打算回河间国老家看看,时间可能就在当年夏天。由洛阳到河间国,必须路过冀州刺史部的辖区。
  许攸带来的消息让大家一阵激动,于是让襄楷占卜一下吉凶。襄楷的拿手好戏是星象学,他看了看天象,说天象出现了变异,预示着宦官和小人将要灭亡。
  于是王芬决定大干一番,他们迅速制定了一个计划,想在灵帝回乡的路上发动兵变,挟持灵帝,之后另立刘氏宗族里的合肥侯为帝。
  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计划,以区区一个刺史部的力量完成这样的大事根本不可能。更不靠谱的是,这些人还闹出来好大的动静,一方面由王芬出面以黄巾余部闹事为由向朝廷上书要求扩充军队,另一方面由许攸、襄楷等人四处活动,拉拢更多的人参加。
  他们也找到了曹操。曹操给许攸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完整地收录在王沈所撰的《魏书》里。曹操在信中引用了霍光、伊尹的例子,说明废旧帝立新帝是“天下最不吉祥的事”,劝他们不要作此打算。
  曹操心里很明白,靠王芬、许攸等人的实力很难完成这么大的事,其结果必然身败名裂,所以他不会参加。
  这件事后来很神秘地结束了。据史书记载,当年夏天,有一天夜里一道赤气从东到西贯穿天际,太史令上书灵帝,说北方隐藏阴谋,千万不能前往。灵帝于是打消了回故乡一游的计划,同时命令王芬解散新召募的军队,并征王芬来洛阳汇报工作。王芬以为密谋败露,于是弃官而逃,逃到平原国时自杀。
  这段记载很蹊跷,中间漏洞百出。太史令难道会对天象看得那么准,抬头望望天,就能把王刺史搞的政变阴谋看出来,方位、时间、参加人员都那么精确,这基本上不可能。
  即便王芬的计划失败,王芬又怎么判断出灵帝已经洞悉一切?后来王芬已经逃亡,并且逃到了很远的平原国,干嘛还要自杀呢?
  种种奇怪现象背后只隐藏着一种可能:有人告密。
  王芬、许攸好像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们要搞政变似的,四处放风,到处招人,就连还是布衣百姓身份的华歆和陶丘弘都接到了入伙邀请。搞政变不保密,最后的结果必然失败。
  灵帝取消北行计划,一定是得到了秘密情报,于是把王芬召回来审讯。王芬逃亡,进一步证明情报的准确。王芬逃到平原县,一种可能是朝廷派出的人从后面追来,王芬感到前途无望,于是自杀。
  另一种可能是别的什么人把王芬杀了。计划败露以后,一块参与密谋的人都面临着危险,王芬死了,可以把这些秘密带到地下。
  不管怎么说,这起意外事件很快平静了下来。
  

帝国的新军
曹操担任的都尉一职,是灵帝组建新军计划的一部分。经过黄巾起义的洗礼,灵帝认为没有什么比武力更重要的了。
  这个计划在大将军何进以及袁绍看来,不失为是一个机遇,所以一开始就给予了足够关注,目的是把自己信得过的人安插进来,掌握这支生力军。
  在袁绍看来,曹操虽然是宦官的后人,但是从他一贯的言行来看,他已经跟宦官阵营彻底决裂,是个完全可以信赖的同志。
  天子的扩军计划规模越来越大,何进告诉袁绍必须物色更多的人进入到高级将领的行列。袁绍本想推荐许攸、张邈等人,但考虑到他们资历尚浅,外界不太熟悉,而且与自己过从太密,容易引起别人的警觉,所以推荐了另外一些人给大将军,包括鲍鸿、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等人。
  鲍鸿为北军将领,担任北军五营之一的屯骑营校尉;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都是文官,其中赵融、冯芳是议郎,夏牟、淳于琼为谏议大夫。这些人都与袁绍以及“奔走之友”们鼻息相通,都是“自己人”。
  在袁绍等人的帮衬下,大将军何进的势力迅速膨胀。对此,灵帝产生了一些警觉,在对待皇后家族的态度上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灵帝的生母董氏此时已是皇太后,董太后对这个屠户出身的儿媳妇有越来越多的不满。在宦官方面,也出现了争权的迹象,张让跟何皇后一家结亲之后,更为得势,曹节明显站在了张让的一边。
  当天子与大将军一家关系出现微妙变化后,小黄门蹇硕等人坚定地支持天子,他们开始在天子面前说大将军的坏话,支持太后对付皇后。
  灵帝对蹇硕这个身材高大魁伍的宦官寄予了厚望,他也在思索着未来新军领导权该如何布局。
  组建新军实在不是灵帝和蹇硕的长项,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与大将军何进合作,对于何进提出的人员名单,灵帝不能全部予以否决,否则这件事就得黄。新军总指挥部设在灵帝的后花园西园,这里有灵帝几年前建造的小金库万金堂,为了区别于传统的南军和北军,这支队伍被称为“西园军”。
  新的兵团下面共有八个师(八营),灵帝接受了何进的建议,将鲍鸿、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等人都被任命为师长(校尉),此外还有先期投入到新军组建工作的曹操以及何进竭力推荐的袁绍。对于最后一个人选,灵帝说出来之后何进和袁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灵帝将要任命的这个人是宦官蹇硕。不仅如此,灵帝表示蹇硕是新军的总司令,其他七个师长都要接受他的领导。
  宦官直接担任军职此前没有先例,蹇硕这个家伙的政治立场十分可疑,何进听妹妹说这个人整天围着董太后转,不把皇后放在眼里。把新军的指挥权交给他,何进万万不能答应。
  但灵帝也很干脆,他表示如果不接受这个条件,大家都别干,另外找人。
  眼看僵持不下,袁绍悄悄告诉何进:可以接受。
  袁绍的算盘是,即使蹇硕是名义上的指挥官,但仅占八分之一而已,实权还是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怕他做什么。
  中平五年(188年)八月,万众期待的新军将领人选终于颁布。具体是: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对于这个结果,何进表示满意,天子派来一条狗,我就给你派出一群狼。
  由于得到了大将军何进的配合,新军组建工作进展顺利,各营都加紧了人员召募和武器配备,然后开始训练。
  两个月后,在洛阳上西门外的平乐观组织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为了把仪式搞得隆重热烈,有关部门突击修建了一座高台,作为主阅兵台,台上还修建了阁楼,总高达十余丈。离主阅兵台不远,又修了一个小阅兵台,高九丈。
  十月十六日,灵帝刘宏亲自登上主阅兵台,站在台上的阁楼下,他一身戎装,自称“无上将军”。在不远处的小阅兵台上,是同样一身戎装的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大将军)何进。
  阅兵开始,灵帝走下阅兵台,亲自跨上有护裙的战马,检阅整齐列队的数万名将士。灵帝纵马疾驰,绕场三周,然后把象征指挥权的战刀交给何进。
  这样的场面近年来很少有过,在黄巾余部起义仍不断的情况下,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在灵帝看来可以壮大国威,让谋反者胆寒。
  灵帝绕场检阅完毕回到主阅兵台上,兴奋之情仍然没有散去,他一回头发现身边站着受邀参观阅兵式的嘉宾盖勋,作为在西羌作战很有名气的将领,灵帝很想知道今天的仪式够不够威武,于是就问盖勋对仪式有何感想。
  盖勋字元固,凉州刺史部敦煌郡广至县人,世家出身,在与羌人作战中立下战功,此时担任西部边防某师的师长(讨虏校尉),回京师公干。
  天子正在兴头上,盖勋应该说些让天子听着舒服的话。谁知道盖师长偏偏不开巧,他说:“我听说古代圣明的国王只展示恩德而不炫耀武力,如今盗匪集中在边疆,却在京师展示武力,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盖师长不给面子,灵帝却没有生气,因为他认为盖师长说得有理。
  其实,灵帝心里的想法不能完全说出来,羌人也罢,黄巾军也罢,都是远处的敌人,而近处的敌人更可怕。虽然贵为天子,拥有一切,但失去了对权力的掌控,就会成为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自己身边像盖勋这样有能力的人实在太少,宦官虽然听话、可靠,但能力、名望都不足。灵帝想到这儿,不禁打了个寒战,他回头望了望旁边的蹇硕。
  灵帝想:靠着苦心栽培的这个人,能让隐藏在自己心里的那个愿望最终实现吗?
  

灵帝的烦恼(1)
灵帝培植舅舅一家的势力,是针对何皇后及大将军何进势力膨胀而采取的对策。因为王美人事件,灵帝对何皇后开始厌烦,但由于何进在外面不断发展势力,灵帝暂时不能对她有所动作。
  董太后扶持了哥哥和侄子仍然觉得难以与儿媳妇一家相抗衡,但自己家里的人实在有限,她把目光转向同族,可仍然没有什么收获。这时候,一个人出现在董太后的视野之内,这个人也姓董,而且手握兵权,具有相当的威慑力。
  这个人就是董卓。
  董卓因为与冀州黄巾军作战不利而被免职,陷入事业的低谷。但这家伙天生是打仗的好手,尤其在西羌地区,与羌人打交道很是得心应手。
  中平元年(184年)冬天,西羌地区的汉人拥立羌人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死帝国的护羌校尉冷征,后又归顺金城(今甘肃兰州)的汉人边章和韩遂,杀死了金城太守陈懿,声势大振。第二年,他们打着*宦官的旗号,大规模向关中地区进攻。
  朝廷赶紧调集军队迎战,车骑将军张温此时已被授予司空的头衔,由他担任对羌作战总指挥,率领董卓、袁滂、周慎等几支部队屯兵美阳(今陕西武功一带),掀开了新一轮西线战事的高潮。
  这一场混战,打了好几年,最终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反倒给双方阵营打出了几个军事寡头,董卓就是其中之一。
  董卓开始在张温手下,张温的性格在前面处理陶谦问题时已能看得出来,这是个好人,打仗也有一套,但心肠不够狠。董卓比陶参谋还过分,作为下级,屡次不听张司令的调遣,让他开会他不来,让他进攻他观望。
  有一次通知召开一个重要会议,董卓仍借故不到,惹恼了张司令手下的一个参谋,此人就是跟随朱俊打黄巾军的孙坚。孙坚见董卓如此无理,就向张司令进言道:“董卓此人太无理了,将军可以此为由将他军法处置,免留后患。”
  事后证明,孙参谋很有眼光,他不仅明察现在,还能洞悉几年之后的事。到那时,大汉的江山将被这个董卓糟蹋得不成样子。
  可张司令优柔寡断的一面又出来了,他担心地说:“董卓在凉州一带很有势力,如果杀了他,我们会有大麻烦。”孙坚叹息而出,后来,他离开边防部队,到荆州刺史部的长沙郡当太守去了。
  在另一方,韩遂杀了北宫伯玉、李文侯等人,逐渐兼并了各路反抗势力,成为朝廷在凉州一带最大的两个敌人之一。
  凉州刺史耿鄙在一次招兵活动中,有一个做苦工的人跑来报名参军,他的名字叫马腾。此人相传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他父亲马肃与羌人通婚,所以马腾身上有一半羌族血统。
  由于有良好的基因,马腾生来人高马大,参加朝廷的军队后作战勇敢,职务不断提升。但是不久,他的上司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