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第9章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9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丢了,碧玉很珍贵啊,结果这所有吃饭的人,一口咬定,肯定是张仪偷了,原因四个字,“仪贫无行”,说张仪这个人很穷,穷得没有道德底线了,是他偷的,肯定是他偷的,然后不分青红皂白,把张仪给臭打了一顿,张仪不认账,打得是鼻青脸肿,张仪不认账,他们也没根据,从张仪身上也没有翻出来,最后把张仪给放了,张仪回去,一瘸一拐回去了,回去以后碰见他老婆,老婆一见他,第一句话就是,嘻,就是老婆笑了,说你要不读书,不整天出去玩儿,耍嘴皮子,你能挨这顿臭打吗?张仪就问他老婆,张仪并不生气,问他老婆一句话,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妻子笑了,说你舌头还在,张仪就说了两个字,“足矣”——《史记·张仪列传》,怎么挨打都不要紧,只要舌头在,我就有翻身的那一天,所以他不在乎这一点。因为作为一个纵横家来说,靠得就是舌头啊,要把舌头割了就完了,只要舌头在,就有翻盘的机会。
  那以张仪是怎么样到秦国去帮助秦惠文王,提出了一个应对六国合纵的策略,这件事又和苏秦联系到一块儿,苏秦在游说成功,佩载六国相印以后,苏秦在赵国做官,在赵国做官,他最怕的是秦国打,秦国一打,六国的这个联合,如果万一失败了,他就前功尽弃,他就想找一个人到秦国去,而且能够掌握秦国的政权,想来想去,只有他这个老同学张仪,他知道张仪本事大,而且比他还厉害,他怎么办呢?他先派人暗示张仪,说你那老同学都做官了,说你整天待着,你干嘛不去找你老同学,老同学总要帮你一把吧,张仪一听,对啊,他发达了,我去找他,总不能不帮我吧,张仪就去了。张仪这一来,苏秦首先跟门下安排好,说我的老同学来了以后,你们可千万记住一条,第一,拖住他,不能让他走,第二,别通报,别告诉我,拖住他走不了,也见不着。结果张仪这一去,弄得很尴尬,天天去拜访,就是见不着,但是呢又不一下子回绝,还拖着他,就这样一连拖了好几天,最后算见到老同学苏秦了,苏秦一见面,把张仪给羞辱了一番,说就凭你那点本事,我怎么帮你啊?我无法让你富贵,去去去,离我远点,把张仪给轰走了。张仪本来是想求他老同学帮忙的,结果竟然叫苏秦给羞辱了一番,张仪一气之下,差点背过气去,总得报这一仇啊,他想了想,能够治服赵国的,只有秦国,他就一咬牙,一跺脚,去秦国。
  张仪前面一走,苏秦马上安排了一个人,说你跟着张仪,你的任务,就是做他的贴身管家。然后,这个人就跟着张仪,张仪找了个店铺去住,他也跟着去住,俩人就住到一个屋里,装作是无意之中住到一个屋里,然后这个人就非常慷慨,一路上对张仪照顾得非常好,这样张仪有了这个朋友的帮助,张仪这一路没受什么罪,一路上全部住的五星级大饭店,这样就舒舒服服地来到了秦国,到了秦国以后,张仪见到秦惠文王,张仪的本事在苏秦之上啊,见了秦惠文王,就谈了一次话,秦惠文王就任命他做客卿,和他商量讨伐六国的策略。张仪一当官,回去高兴得不得了,赶快找他资助钱的贴身管家,这个贴身管家告诉他,我得走了,张仪说我刚富贵,我要报恩啊,你怎么走了?这个门客跟他说,“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史记·张仪列传》,他说我并不了解你,真正了解你的是苏秦,这一切都是苏秦安排的,苏秦知道你很穷,怕你穷的时候见小利而忘大义,所以要把你召过来,羞辱你一番,激怒你,让你到秦国去,又怕你吃苦,所以让我带着这么多钱,一路上做你的贴身管家,让你住高级宾馆,现在你成功了,我的任务完成了,我得回去交差啊,任务完成了。张仪一听,非常感慨,他说闹了半天,我在苏秦的算计的计谋之中,我竟然都不知道,我实在是不如苏秦,这是第一,第二,你想想,我刚上任,我能够叫秦王去攻打赵国吗?你苏秦不就叫我不攻打赵国吗?再说,有苏秦在,我能打赵国,能打出个什么来呢?说了一番话。
  其实叫我看起来,苏秦这一手并不高明,我为什么说苏秦这一手并不高明呢?第一,张仪是个天下奇才,你虽然用这一手把张仪送到秦国去了,张仪呢,短时期内,可以不攻打赵国,为了报你苏秦之恩啊,但是他毕竟是个奇才,又得到秦王的重用,给他提供这么大的一个舞台,他的能量之大,远远超过了苏秦当初的估计,这是第一。第二,苏秦看的是短期效应,但是张仪还有一个长期效应,张仪长期在秦国做官,他是要为秦王服务的,而秦王最现实的利益,就是打破六国合纵的新谋略,张仪能不为这个服务吗?
  [画外音]飞黄腾达的苏秦,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他把比自己还要有才华的张仪送到了秦国,张仪到秦国后,提出了一个帮助秦国,破坏六国合纵的应对策略,这个应对策略,和苏秦的合纵抗秦策略正好是针锋相对,那么,张仪这个策略的核心是什么?他是怎样打破苏秦合纵抗秦策略的呢?
  那么,张仪怎么打破六国的合纵呢?他是这样做的,第一步,他先到魏国去,张仪本为是秦国的高官,到魏国来,当然魏国很信任他,就让他做了魏相,做了魏相以后,他是明为魏相,暗为秦国,他实际上是要为秦国服务的。他怎么办呢?他想让魏国带个头去尊秦,然后让其他五国效法魏国,但是这个魏襄王他怎么说,魏襄王都不愿意破坏合纵的这个谋略。张仪怎么办呢?面对这个魏襄王的顽固的立场,他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方法,软的,是利诱、引诱,硬的是军事打击。所以张仪就暗中告诉秦王,先打,先打魏国,紧跟着齐国,又跟魏国中间有矛盾,又打了一仗,魏国又败了一仗,败了两仗,这魏襄王已经感到非常害怕了,所以魏襄王最后是不得已尊秦,他一尊秦,张仪的任务完成了,张仪又回到秦国去做客卿了,张仪一走,魏襄王又合纵,魏襄王一合纵,秦国再打他,一打他,他又连横了,所以张仪破坏合纵的谋略叫连横,什么叫连横呢?就是秦国和六国中间的一国结成联盟,只要跟一国结成联盟,其他的五国的合纵就会被破坏,他是一国一国像苏秦一样,先把魏国给收拾了,然后到楚国去,把楚国给收拾了。
  这一个一个国家最后都被迫和秦国联合,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合纵为什么会失败呢?苏秦想得那么好的一个“天下为一”的一个谋略,为什么最后会失败呢?我想这里边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六国的自身利益很难长期保持一致,六国的关系太复杂,因为六国是六个集团,这个集团跟集团的联合是两个条件,第一,目标一致,第二,利益一致,而六国之间的目标跟利益不光有抗秦的一面,同时六国之间还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它们这宰互相之间还要打,所以六国要保持一个长期地一致团结非常难,这是一点。第二点,是因为六国的利害不一,六国大体上分为两个层次,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叫一线国家,它们靠秦国靠得比较近,靠秦国近的一线国家,它最容易受到秦国的打击,所以它最容易在合纵和连横之间摇摆,打得它受不了了,赶快跟秦国连横,喘过来气了就赶快合纵,来回摇摆,燕国、齐国、楚国,这三个国家在地缘上离秦国比较远,这三个国家往往什么呢?也说合纵,觉得合纵是个道理,但是它们常常是坐山观虎斗,反正眼下打不到我们国家来,一线挨打的是韩、赵、魏,所以这三个国家它容易坐山观虎斗,这是二线国家容易坐山观虎斗,一线国家往往是在连横与合纵之间摇摆,所以六国很难长期保持一致,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国连横的干扰,秦国你想想,它的目的是想让它秦国崛起,最后由它统一天下,苏秦的合纵阻碍了秦国的崛起,它能甘心吗?它一定要想办法破坏,一定要想办法完成它的统一大业,所以它一定要瓦解六国合纵,所以六国的合纵最终是被张仪的连横给破坏掉了。
  在秦惠文王他执政这一个时期,秦国可以说在崛起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那么下一位继承王位的秦王是谁呢?他还能在秦国崛起的路上做些什么事情呢?我们下次再讲,谢谢大家!
  06:昭王争霸
  [画外音]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秦始皇家族几十代人的努力和贡献,才造就了后来统一天下的局面。因此,当我们把这个功绩记在秦始皇头上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在秦始皇之前,他的先祖们所做出的工作。在秦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秦国的壮大,六国开始谋求合纵,对付秦国。而这对于秦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免除威胁,秦惠文王重用张仪,采用连横的办法,打破了六国合纵的联盟。秦惠文王在秦国崛起的道路上,又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在其之后,秦国又出现了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就是秦昭襄王。那么秦昭襄王的出现,对于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秦惠文王去世以后,他的太子即位,历史上称为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时间非常短,只有三年。他继位的时候就很年轻,死的又太快,没有儿子,他死了以后谁来继位就是问题了。很多人都在为这件事情奔走,按照当时制度的规定,秦武王没有儿子,只能由他的弟弟们继承王位,而秦武王的弟弟很多。后宫的嫔妃,如果有儿子的都可以继位,所以嫔妃们都在拼命活动。但是真正能决定这件事情的,只有三个人。一个秦惠文王的王后,这个时候已经是王太后了;第二个是秦武王的王后,秦武王虽然死了,但他的王后也有发言权。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两代掌权做官,有相当的影响力,这个人就是魏冉,他有很大的决定权。所以,他这一票非常关键。三个人投票,魏冉和两个王后的意见不一致。这两个王后从来没有干预过政治,对政事没有决策力,没有影响力。魏冉不同,他长期执掌国政,很有权力,所以最后魏冉就强行立了一个人,这个人叫赢稷。这个人就是我们后面要讲到的秦始皇的曾祖父。这个时候,他是秦武王的弟弟们中间的一个,这个时候正在燕国作人质,质子。魏冉决定立他以后,就派使者到燕国去,燕国的国君也愿意送个人情,就把在燕国作人质的赢稷送回来,赢稷就继承了王位。这个人就是秦国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秦昭襄王。这个人从当上国君,到去世,当了56年的,在位时间非常之长。那么一个在燕国作人质的公子,为什么会被魏冉立为继位的国君呢?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件事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是秦惠文王的一个嫔妃,叫芈八子。芈是姓,八子是她在后宫的一个官职。芈八子就是秦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宣太后。魏冉和宣太后有一种关系,就是宣太后是魏冉的妹妹,魏冉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长兄,这等于是兄妹联手了,立其他的人对他们都没有利,所以就立了他妹妹的儿子。昭襄王即位以后,因为魏冉拥立有功就做了相国。魏冉这个时候,他是昭襄王的舅舅,有时拥立昭襄王最有决策力的人,所以昭襄王非常感激他,宣太后也很信任他。在昭襄王这一朝中,特别是前期的36年,魏冉五次出任秦国的相国,是很有权力的一个人,而且他帮助昭襄王打击六国,最后立功被封为穰侯,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有名的人物。
  [画外音]在宣太后和魏冉的运作下,远在燕国作人质的赢稷继位,他就是秦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秦昭襄王。从秦国后来的发展来看,秦昭襄王的继位加快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秦国的优势明显的凸现出来。那么这位继位的昭襄王又是如何以一国之力抗衡其他六国的呢?
  昭襄王即位以后,他实际上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六国虽然弱,但是六国的总兵力,总人口,土地总面积都是秦国的数倍。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怎么样灭掉六国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就需要定下来一个方针,怎么样把军队,人口比我们都要多的六国给灭掉。这个问题最后,有一个人解决了,这个人辅佐了昭襄王执政的后期,这个人就是范睢。范睢是魏国人,早年也曾经在列国中间游说,希望有一个国君能够接受他的主张,但是没有成功。范睢没有办法,就回到魏国,想为魏王服务,但是他又没有资金去运作这件事,所以他最后就在魏王手下的一个中大夫叫须贾,他的手下做一个随从。有一次,魏王叫须贾出使齐国,范睢跟着去,结果在齐国呆了几个月,齐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