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第37章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37章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文解字》中间写了一个序非常有名,这个序,我读其中的一段,这段话很重要:“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要统一文字,第一,罢黜了不和秦国文字相同的文字,然后写了三部标准的字书《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然后把这三个标准抄一下,颁布到全国。但是这三部字书都失传了,我们现在看不到。能够看到的就是秦始皇巡游天下的时候,在泰山,在琅琊台,留下的刻石,这个刻石上的字是李斯写的。我这里是现存的李斯的泰山刻石,这叫小篆。这个文字大家看,第一不认识,第二像画画,第三非常漂亮。但是有一个缺点,不好写不好认。我们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序》可以断定,秦始皇是用小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和这个历史记载相反的现象,我们出土的很多秦代的简牍,称为秦简,这些秦简上看到的字不是小篆,而是秦代的隶书,秦隶。学术界就出现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统一文字,既使用了小篆,又用了隶书,两种书体统一了文字。
  [画外音]我们来了解一下小篆和隶书的区别,小篆和隶书是两种书写方式,小篆笔画复杂,整齐和谐,写出来的字像图画一样漂亮,但是书写麻烦。隶书笔画比小篆简洁,主要把小篆的圆转笔画改成方折,书写效果略微宽扁,讲究“蚕头燕尾”。
  我认为,秦始皇是用小篆统一了文字,理由有两条。第一,许慎的《说文解字。序》说的很清楚;第二,目前存在的秦始皇在各地的刻石全部是小篆。刻石是秦始皇公布的,由李斯撰写的最有名的这些文字,这些文字都是小篆,只能说明秦始皇是用小篆统一的。既然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为什么出土的秦简上大部分是秦代的隶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目前一些历史学家主张的,说用小篆和隶书统一的,我的看法不同,我觉得,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的做法失败了。我们知道,中国文字大体上发展的顺序,殷商时期是甲骨文,之后是金文,之后是大篆,之后是小篆,小篆之后是隶书,隶书之后是行书,楷书,楷书是西晋出现的。文字的功能是交流,文字有没有生命力,取决于文字是不是便于书写,便于识认。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小篆虽然很漂亮,但是不好写,这样就出现了隶书。谈到隶书,还有四个小问题,第一,什么是隶书;第二,谁创造了隶书;第三,为什么秦始皇不用隶书统一文字;第四,用小篆统一文字的评价。我们先说什么叫隶书,有两种说法,占主导地位的说法是西晋有一个书论家,叫卫恒,他写过一本书叫《四体书势》,卫恒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秦代有一个人叫程邈,这个人犯了罪,罚去坐劳役。坐劳役期间,他发现秦代的司法官用小篆写的司法文书非常难写,然后他就发明了一种替代的书写格式,这就是隶书。后来这个事儿被秦始皇知道了,秦始皇就赦免了程邈的罪,让他做御史,专门用隶书写,由于程邈本身是个徒隶,它又是在徒隶中流行,所以叫做隶书。这是目前主导的说法,这个说法没有道理,我不赞成,我主张另外一种说法,隶书的“隶”是隶属的意思,隶书是隶属于某一种书体的简便书写格式,隶书是隶属与大篆的,大篆很混乱,很难写。大篆书写的过程中,有些人就慢慢的改造大篆,创造了一种古代的隶书体。文字也好,书体也好,绝不是一个人能够创造的,只有大家集体创造的,大家才认,才便于交流,所以程邈造隶书的说法不可靠。我举一个例子,秦代李斯用小篆统一文字的时候,其实秦代早就出现隶书了,大家看这个,这个是中国书法界非常有名的三块秦简,是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发现的,叫青川木牍。这个木牍是秦武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09年书写的,关于田地管理的一个文告。从中间我抽出两个字来,大家看和我们今天的隶书非常接近。这说明在秦武王时期,秦国已经出现了隶书。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做法,本身是对的,但是秦始皇犯了一个错误,没有用最简便的,最好写的秦隶,而是用最好看,最华丽的小篆去统一。隶书没有小篆好看,但是实用,所以秦始皇依靠他的政令推行小篆的结果,导致小篆实际上没有被老百姓接受,大量出土的秦简用的都是秦隶,不是秦篆。秦始皇使用小篆,表明了秦始皇的爱美心理,连文字都要选择整齐的,漂亮的小篆,出发点很好,手段也很强硬,但是他用政令的方法推行文字失败了,说明文字的流行有自身的规律,就是“从俗,从简”,违背了这个原则,人们就不去用。
  我们应当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功不可没。主观上是为了加强统治,但是客观上,大大便利了思想的统一,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维护中国统一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中国地方太大,方言众多,我们现在很多地方话听不懂,幸亏我们有统一的文字,一看文字就全懂了。所以文字的统一弥合了方言多样化带来的交流上的障碍。文字成了跨越时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对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心理,统一的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他采取了华美,整齐的小篆,而没有采取简便易写的隶书,结果导致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失败了,倒是隶书通行天下。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做法在秦代并没有真正完成,到了汉代,汉代通行隶书,秦始皇的“书同文”的愿望才真正实现。所以,小篆成为中国文字书写体中最短命的一种书体,流传的时间最短。隶书能够取代小篆,原因在书写工具,中国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传说毛笔是秦始皇手下的大将蒙恬发明的,这个我们姑且不论,至少说明秦代已经有了毛笔。毛笔笔头非常柔软,和硬笔书法不同,所以毛笔在写的时候,很容易写成蚕头燕尾的隶书,隶书之所以能取代小篆,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书写工具。现在用圆珠笔写隶书也不好写,写硬笔书法好写,书体的流行取决于书写工具。这是我们讲的秦始皇在文化上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统一文字。
  在经济上,秦始皇也采取措施进行统一,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第一,统一货币;第二,统一度量衡。货币就是钱,战国时期,六国的货币都不同,这张图大家可以看看,这是战国时期六国的货币。布币像一个农具,镈,这是韩赵魏三国使用的货币。刀币是当时齐国,赵国,燕国这一代流行的。秦半两是秦国使用的圆形货币,就是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货币,一块钱是半两。金币是楚国的货币。你说货币如果不统一,怎么去交换?货币不统一,经济就不能统一,而且战国时期的货币还有一个弊端,谁都可以造钱。秦始皇实行了两个办法,第一,统一,第二,货币的制造权收归国有。这一条很关键,是国家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为什么汉代汉景帝时期出现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可以开铜山自己造钱,当然他就富了。有钱就可以买兵器,招兵买马,就可以造反。秦始皇统一货币,首先只允许国家发行货币,再一个,把全国的货币统一成上币和下币两种,上币是黄金,下币是秦半两,这样一来,全国的货币就统一了,秦始皇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是当皇帝必不可少的。秦始皇这一招很灵,把钱袋子管起来了,我们说秦始皇统一文字不太成功,但是统一货币非常成功。大家看这个秦半两,看着这几个货币比较一下,哪个放在口袋里面最方便。秦半两为什么能通行,第一实用,外形是圆的,再一个,外圆内方,符合中国古典哲学道理。中国古典哲学讲究天圆地方,所以秦半两立即通行天下。所以光靠权力去强制推行一个东西不一定能成功,凡是能成功的,必然是符合实际的。文字,一定好好写好认,钱币一定要好用,携带方便。第二条措施,就是统一度量衡。度量衡是三种量具,度,量长短,量,量容器,衡,量重量。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也不统一。就拿尺子来说,目前传世的战国铜尺,出土的有四把,分别是22。3厘米,22。5厘米,22。7厘米和23。1厘米,四把尺子都不一样,所以战国时期这个“度”不统一。一个统一的帝国能允许吗?再说量具,量具名称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各国乱七八糟,最后说一说衡,就是称重量的,七国也是各有各的秤,都不一样。度量衡的不统一有两大弊端,第一,交流不方便,再一个,收税不好收,按照什么标准?赋税不公平,所以肯定要统一。一个统一的国家,度量衡都要统一,这样便于交换,便于向国家缴纳赋税,所以,度量衡的统一是必然的。秦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把度量衡也全部统一了,秦代的尺子,一律都是23。1厘米。这样我们就可以算出来,秦始皇带的剑,七尺长,就可以换算成现在的长度了。度量衡的统一,是经济上必不可少的。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都是为了巩固刚刚诞生的秦帝国,这些措施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它对于中国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的统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这两集讲到了政治制度,文化政策,还有经济措施上,对全国统一做了一些工作。我们还有一些没有讲,比如军事上,在其他方面,秦始皇还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巩固自己的帝国?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29:万里长城
  [画外音]秦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作为秦朝缔造者的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文明,因此留下了千古一帝的美誉。然而修建举世瞩目,绵延万里的长城,却给秦始皇带来了毁誉参半的历史评价。有人认为,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因此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有人认为修长城,反映了秦始皇的暴政,一块块浸有民夫血汗的城砖,就是秦始皇蹂躏百姓的历史印记。民间传说中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就反映了人们对秦王朝暴政的痛恨。而据史书记载,这个给秦始皇后世带来巨大影响的长城,修建的起因其实就是源于一个人的一句话。事实果真如此吗?
  秦始皇作了皇帝以后,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游,他巡游的目的比较多。公元前215年,他第四次巡游回来,心里很焦急,因为他在等一个人。这一天秦始皇在大殿上等一个他非常信任的方士,叫卢生。秦始皇在等他的长生不老的药。等了很长时间,卢生来了,结果卢生没有带仙药,带的是书。这个书原话叫图录,翻译成今天的意思就是讲符谶,讲预言的书。卢生说,书里面记录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这个话秦始皇一听大吃一惊,这句话是“亡秦者胡也”,就是灭亡秦国的是胡。这个消息提供了两点,第一,秦朝要灭亡;第二,灭亡秦朝的是胡。这个胡是什么,卢生没有讲。这句话是图录上讲的,所以秦始皇非常失落,也很震惊。他仔细的想了一下,就断定,这个胡指的是胡人。在秦帝国建立以后,胡人指的就是匈奴。《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立即下令,让大将蒙恬上阵,带三十万大军,攻打匈奴。接着又让蒙恬修万里长城,可见这句话对秦始皇影响非常之大。当然现在的历史学家不完全相信秦始皇就因为一句话修建万里长城。但这个长城,据史记记载,就是卢生一句话就修了。那么有没有其他愿意呢?我觉得应当这样看,首先这句话对秦始皇肯定有很大触动。原因很简单,第一,他相信卢生,卢生带来的书上记载的话他深信不疑。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对图谶,谶语这类的预言很相信。再一个,这句话给他的刺激很大,因为亡不但意味着个体生命的结束,还意味着一个王朝国运的终结,所以秦始皇很震惊。但是这并不是秦始皇决定攻击匈奴,修建长城的唯一原因。秦始皇派蒙恬带三十万大军攻击匈奴,修建长城,还有其他原因,就是匈奴对秦的威胁。匈奴是春秋战国以来,一直到汉朝,我们汉民族,农业民族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这个民族“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说匈奴人的小孩,骑在羊背上就开始学射箭,再大一点儿,就开始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