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战争地理学 >

第14章

战争地理学-第14章

小说: 战争地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坏其交通,补给和后撤的线路,从体力和心理上摧毁敌人的抵御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战术上应使用飞机和坦克,进行意想不到的突破,在敌人的正面打开一个缺口。大量的坦克和步兵携带足够它们长距离自由行动所需的补给品,进入突破口,在敌人的纵深内展开成各自为战的快速部队,沿着抵抗最弱的路线推进,绕过抵抗的敌军,在前进通路狭窄的地方加速前进以保持进攻的势头,同时巧妙地选择互为呼应的一系列目标。
  这种战法十分经济,表现在德国装甲部队1939年对波兰和1940年对法国的进攻上。德军的坦克潮水般的涌过了阿登山脉向深远纵深推进,把法军和英军分隔并包围起来。德军进攻俄国时,平原地上的俄军控制空间的能力较低,到处都是可能的进攻路线,致使德军很快就进到了伏尔加河一线。同盟国守军也牢记机动的优点。盟国的军队浩浩荡荡挥师北非,奥卡诺的机动的非直接的作战手段在西非沙漠大出风头。受过老式战略训练的蒙哥马利认识到利德尔·哈特学说的益处,并成功地运用了这个学说。在巴顿将军被迫对梅斯实施正面进攻之前,他从诺曼底的突破和向马恩河的进攻是果敢行动和运用间接手段的典范。
  图哈切夫斯基把蒙古人的机动灵活精神注入到红军中,在1937年至1939年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中,他与许多上层人物一起被处决,这种机动灵活精神也随之消失。然而,俄国有着广阔平原这个地理环境决定了图哈切夫斯基制定的那种密集机动战略势在必行。他留下了一份思想遗产,其中包括:进行快速合围作战的训练;强调步兵、坦克、炮兵和飞机协调一致的快速进攻的1936年野战条令;组织突击集团突破敌军防线,为大量坦克打开缺口。使用这一切手段,结合优势的兵力和广大的空间打击德国军队。随着德军的撤退,它的部队分散在广阔战线上的不利情况减少了,但相比之下人力减少得更厉害。即使这样,德军用机动防御击退了兵力为其十倍的进攻,证明它的机动力是值得的。
  美军的编制显然是克劳塞维茨式的,一心想寻求与敌军进行激烈的决定性正面对抗,在这点上与英国的战略是有争议的。太平洋战区实质上是海军交战的场所,美国采用了海军陆战队两栖登陆的战术进行逐岛进攻,不断增强对日本的空袭能力。美国海军对太平洋中部的进攻由于麦克阿瑟实行机动战略,取道新几内亚和菲律宾对日本实行了卓越的迂回进攻而增色不少。
  空军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特兰查德是驻法皇家飞行团的指挥官,后又任空军参谋长。1917年,他相信飞机具有在远程“战略性”轰炸行动中实施攻击的价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他在中东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显示了飞机的多用途性。他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在履行帝国的控制领土的职责方面,空军要比陆军有效得多。当时,民众惧怕英国城市遭受直接的空袭,在两次战争之间调拨资财发展皇家空军,是为了在政治上消除这种恐惧感。这方面的支出受到了一项规定的制约,即必须与任何处在打击距离之内国家的空军保持均衡。特兰查德保证,扩大空军主要是增加轰炸机以实施进攻。他视空中防御为进攻。在德国,戈林的德国空军的建立,对于通过闪电战以达到涣散敌军斗志,使其分崩离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略轰炸的理论基础是由杜黑和利德尔·哈特奠定的。1921年,意大利将军杜黑摒弃了地面运动战的可能性,主张把战争引向空中。他认为可以用飞机来恐吓平民,造成政治分裂,从而造成对方军事上垮台。1925年,利德尔·哈特撰写文章,建议在用装甲部队对敌军防线实施机动突击的同时,也应与空中攻击结合起来,对经济和政治体系进行空袭,轰炸居民中心。特兰查德以此作为发展一种新式消耗战的原则。这种消耗战将采取逐渐削弱对方的工业生产力,而不是靠堑壕战的大量消耗来达成。
  特兰查德竭力主张的远程轰炸理论由米切尔传到了美国。他的这一主张启发了亚拉巴马州麦克斯韦基地空军战术学校的教官们,这些教官注定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指挥职务。他们教导说,空军的目的是摧毁敌国的抵抗意志和力量,破坏其军事力量赖以支持的生产能力。从地理上看,注意的焦点已由军队的编成和防御工事转到居民、工业和运输设施的位置上。这些改革者们在地理方面想得比米切尔深远得多,因为他们预见到了不仅要在沿海建立针对潜在敌人的基地,而且要与可能的盟国协商在该国设立基地以增大美国空军的作战距离。1943年10月,美国空军对施韦因富特的空袭十分糟糕,使美国的昼间精确轰炸战术遭到失败。英国的由丘吉尔在1940年5月制定的对居民区和工业区进行夜间饱和轰炸的方针也以失败告终。这种方针并没阻止军工生产的迅速发展。如果说有什么成果的话,那就是它增强了德国平民的士气。1944年3月成功地采用了特德提出的用轰炸机摧毁法国和比利时铁路的建议,减弱了德军的机动性,为诺曼底登陆做好了准备。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的决定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也是为了想在全球范围内超过苏联的影响。有证据表明,日本早在1945年5月就愿意按照与最终“无条件投降”基本相同的条件投降。毫无疑问,至6月天皇已认识到必须结束战争,并从此开始寻求苏联出面调停。回想起来,这些武器的使用与其说是军事上的需要,还不如说是一次炫耀实力的试验。
  核战略
  战争的进程和同盟国采取的方法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靠进攻中的别出心裁去寻求迅速和全面的胜利具有优越性。胜利好像是靠两栖攻击、航空母舰特遣队、坦克和战略轰炸取得的。甚至在德国和日本最终投降之前,下一次对抗的阵线就已形成,实施对抗的计划就已制定。核武器的发明颠倒了暴力手段的平衡,使进攻真有了压倒的优势。1948年,布莱德雷发表了“大规模报复”理论。防御将以实施进攻造成大规模破坏相威胁的形式出现。作为对苏联侵略行动的反措施,美国也派驻它的部队,使之能用B…36和B…50型轰炸机上携带的核弹打击苏联国土。为了能迅速作出反应,还部署了一支小规模的常规部队,作为“绊线”,只要把它绊倒,敌人的侵略就必定会自遭灭亡。
  1949年,苏联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1955年又试爆了第一颗氢弹。随着苏联掌握了这类武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先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彼此都有能力向大洋彼岸直施核轰炸,大规模报复战略已不再是可靠的了。
  苏联驻东欧部队在美国看来是一种旨在征服全球的进攻性的威胁部队。苏联的看法似乎是,斯大林把它当作一支针对西欧的威慑力量,借以抵销美国在核力量的垄断地位。1953年,赫鲁晓夫拒绝了在美国的威慑武器飞离地面前就将其摧毁的先发制人战略,认为这样做太冒险。苏军地面部队的战略基本上与北约组织的战略相同,即前沿积极防御。运用强大的机动力和火力,包括战术核武器在内,确保部队沿着相隔很远的进攻轴线迅速推进。中程导弹与其它武器相结合,攻击欧洲目标。由于在投掷核弹能力上落后于对方,因此,苏联在发展对空防御体系保卫城市的同时,开始组建野牛式和熊式远程轰炸机群。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害怕出现“轰炸机差距”,于是制定了B…47和B…52轰炸机的发展计划。与此同时,苏联决定放松对远程轰炸机的研制,而侧重搞火箭。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表明他们成功了。至1960年,SS…6式导弹已可供作战使用。1959年,赫鲁晓夫认为双方的摧毁力量已大体趋于平衡,这是因为苏联已研制了洲际火箭。他建立了战略火箭军作为威慑力量。
  美国军方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不稳定的事态,“导弹差距”会招致苏联的突然袭击。尽管艾森豪威尔总统并不认为苏联人有足够的力量消灭美国轰炸机群,但当时的压力很大,迫使美国不得不着手“宇宙神”,“大力神”、“民兵”和“北极星”式导弹的发展计划。1961年美国卫星发现苏联仅在莫斯科附近配置了为数不多的洲际导弹,因此消除了过去美苏间导弹差距的误断,但这已为时过晚。不久,美国的火箭技术便远远超过苏联。在装备上被北极星和民兵导弹超过的优势促使赫鲁晓夫在战略上作出努力,他在1962年,在古巴部署了导弹,想在地理上从翼侧包围美国早期预警系统。这一行动失败后,苏联又采用外交手段缓和紧张局势,在寻求缓和的同时又加紧兴建防空系统和反火箭系统来抵销其进攻上的劣势。
  自从苏联获得第二次打击能力,即承受美国的打击并实行反击的理论能力之后,“灵活反应”取代了“大规模报复”,成为美国的战略学说。体现这种战略的观点是,应该发展在承受了最厉害的可能攻击之后,还可以将苏联、中国及其卫星国当作民族社会予以催毁的能力,从而在互投核弹的交战中取胜。
  然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抵抗核进攻的实际希望是不存在的。进攻一方可以选择第一次打击的时间、地点和当量。以后的情况就是双方相互乱杀直至一方耗尽武器供应。这样的战争是没有胜利者的。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苏联和美国都具有足够的火力摧毁对方,使其不能恢复。由于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都把核武器看成是最终的威慑力量。谁用核武器搞突然袭击,他肯定会受到同样手段的报复。之所以尚没有在德国用常规部队实施大规模进攻,这是因为惧怕冲突难免升级成为核战争。这种因惧怕而产生的克制态度应是相互的才行,这样双方就都不会轻易地首先发动攻击。由此产生了用“互相确保摧毁”的战略概念来制止全球性的争霸,使每一方所处的态势都能在经受第一次打击之后实施还击,把进攻一方打得乱七八糟,使取胜的希望彻底破灭。为了使这种均势得以保持,设想双方都有不易攻击的报复力量,这对各方都有好处。这样就消除了先发制人的诱因。如果双方都担心会受到出其不意打击的损害,那么就会有采取“收到警报即行发射”政策的危险性,从而导致偶发战争的升级。
  苏联从一开始就在进攻力量上处于落后地位,因而它集中力量于防御手段上,如雷达、地对空导弹和截击机。五十年代末,他们发展了反弹道导弹系统,其中一部分在六十年代中期部署在莫斯科周围。1962年,苏联觉察到反弹道导弹系统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开始对限制武器表示出兴趣。尽管苏联的反弹道导弹已证明效果很小,美国还是开始发展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运载工具来压倒它们。1971年,尼克松和国防部长梅尔文·莱尔德宣称美国不准备发展第一次打击力量,也不想采取类似的行动。而与此同时美国却已开始部署分导式多弹头导弹。
  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打破了威慑力量的均衡,因为如今每一枚这类导弹能够摧毁若干枚地面上的导弹。要是一枚导弹只携带一颗弹头,加上它有失败的可能性,那么用一枚导弹打击另一枚导弹就决不会有什么优势,互相投掷数之比,每一枚导弹的杀伤目标数将始终小于1。而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改变了进攻者的不利地位,只要导弹有足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每个弹头都能有效地摧毁一个导弹的发射井就行。这样,互相投掷数之比变得对进攻者有利了。1968年,美国首先试验了这种武器系统,并在1970年使之处于准备战斗状态。这必定会引起对方的反应。1973年苏联也试验了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并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把它们部署于在陆地和潜艇上。到1980年,美国认为苏联的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已对美国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形成巨大威胁,于是就开始研制MX导弹来关闭这扇防御“窗户”。
  1973年施莱辛格接替莱尔德后,美国的相互保持均势的立场发生了急剧变化,核战争可以取胜的概念开始形成。1974年9月,施莱辛格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上故意贬低了美国的作战准备,夸大了苏联的潜在能力。他设想的一种情景是,苏联的“外科手术”式的第一次打击将摧毁美国的导弹发射井,但只有八十万平民死亡。总统害怕反击会招致对方对美国城镇的大规模破坏,于是就屈膝投降。核战争是可以设想的,其结果是可接受的,以发射井发射的MX导弹也具有其存在的理由。对这种第一次打击造成死亡人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