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

第27章

安东尼奥·萨马兰奇-第27章

小说: 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可以证明。国际奥委会这一决定挽救了一次奥运会,但它却成了希特勒用以粉饰太平,为法西斯主义涂脂抹粉的工具。
  希特勒命令他的教育与宣传部长戈培尔要不惜一切代价主办奥运会。希特勒的阴谋曾激起了很多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反对。在奥运会召开前夕,西、美、英、比、荷、瑞士、瑞典等国代表汇集巴黎,声明“抵制希特勒奥运会,争取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人民的奥运会”。巴塞罗那甚至为此修建了大批体育场所设施。
  正当人们积极筹办人民奥运会的关键时刻,1936年7月,西班牙爆发了残酷的内战,打乱了爱好和平的人民的计划,第11届奥运会仍然在柏林举行,希特勒出尽了风头,为奥运史留下了一个污点。
  第三次争办1972年第20届奥运会应当说本来稳操胜券,却又失于自己。不过严格说,这次不是巴塞罗那申办,而是西班牙申办。埃罗拉可谓神通广大。1965年,他又争取到国际奥委会第二次在西班牙召开会议。虽然第20届奥运会主办城市要待第一二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会议上决定,可在决定的前一年做好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工作,可以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西班牙当局对国际奥委会会议十分重视。国家元首佛朗哥将军为全体与会人员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晚宴,全体内阁出席作陪。席间佛朗哥将军与客人们亲切交谈,重申西班牙要求举办奥运会的愿望。
  应当说,这次晚宴是起了作用的。至少布伦戴奇没有忘记它。
  7年后,慕尼黑奥运会结束不久,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同德国玛丽安·冯·罗伊斯公主缔姻。罗伊斯公主在国际奥委会从事礼宾工作。萨马兰奇是礼宾部的负责人,也应邀出席了他们豪华的婚礼。
  当轮到萨马兰奇向这对忘年伉俪贺喜时,布伦戴奇诡秘地向萨马兰奇翻了一下自己的衣领。
  萨马兰奇这才注意到,今天布伦戴奇穿的是他7年前为参加佛朗哥举行的晚宴而购置的那件大礼服。布伦戴奇好像在提示萨马兰奇,那年的西班牙之行他还记忆犹新。
  国际奥委会的会议开得很顺利。自然,客人不负主人望,离开西班牙之前,布伦戴奇私下对埃罗拉说:
  “明年将在罗马决定1972年奥运会的卞办城市。你们去吧,会赢的。”
  几个拉美国家的委员也明确表示支持西班牙主办奥运会。
  埃罗拉喜出望外,但眼前得首先决定由哪个城市申办。埃罗拉看好的当然是马德里,因为马德里是西班牙的首都,其地位自然高于巴塞罗那,更主要的是,巴塞罗那曾两次申办奥运会,结果都失败了,这次无论如何应该试试马德里的运气。
  埃罗拉的意见立即遭到萨马兰奇的强烈反对。萨马兰奇当时是西班牙奥委会委员、埃罗拉派驻加卡塔卢尼亚的代表、地中海运动会国际委员会委员。他质问埃罗拉:巴塞罗那市议会已经通过了一项支持申办奥运会的动议,马德里呢,马德里市长卡洛斯·阿里亚斯纳瓦罗甚至反对申办奥运会;巴塞罗那在奥林匹克运动方面有着光荣的历史,曾两次申办奥运会,西班牙奥委会本世纪初在巴塞罗那成立;巴塞罗那体育设施条件比马德里好,而且1955年曾成功地举行了地中海运动会。马德里有什么资格申办奥运会?
  然而埃罗拉仍然固执己见,坚持由马德里申办奥运会。作为让步,他提出将巴塞罗那作为第二主办城市,所有水上运动项目在巴塞罗那举行。
  1965年12月28日,埃罗拉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马德里的申办报告,报告中明确表示水上运动竞赛将在巴塞罗那举行。
  虽然不能主办整个奥运会,巴塞罗那还是积极开展水上运动竞赛的准备工作。码头扩大了,河流加宽了,还特意新建了一个体育用港口。
  巴塞罗那的准备工作热火朝天,马德里却无动于衷。不久,本来对主办奥运会就不很支持的马德里市长纳瓦罗竟公开反对申办奥运会。原来纳瓦罗的上司卡米洛·阿隆索·维加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反对在西班牙举办奥运会,理由是形形色色的人借奥运会之机涌进西班牙,简直就是一支“第五纵队”。
  维加的态度使西班牙政府内部对是否争办奥运会产生了分歧。这个消息传到了联邦德国驻马德里大使的耳朵里。令德国人不禁暗自惊喜,因为西班牙是慕尼黑竞办第二十届奥运会最有力的对手。德国当局决定把此消息对国际奥委会,特别是那些准备投西班牙票的委员们严格保密。
  埃罗拉不为西班牙政府和马德里市长的态度所动摇,他着手组织了申办班子。但就在这个班子准备去罗马竞选的前三天,接到了西班牙内阁的通知:全体人员回家等候指示。
  报纸立刻登出了照片:在罗马,西班牙的申办展台摊位空徒四壁,四箱海运来的模型和宣传材料搁置在一边,仍未启封。
  埃罗拉心急如焚,四处奔走。直到国际奥委会在罗马开会的前一天,申办班子才得以启程,而且纳瓦罗拒绝率队前往。显然,这是要给国际奥委会一个小小的难堪。最后埃罗拉只好请萨马兰奇带队出证。因为萨马兰奇曾多次同国际奥委会打交道,经验丰富。
  但一切都晚了。慕尼黑获得了第20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一项事业或一个计划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观条件,而有利的客观条件的获得又取决于人们是否能及时地发现并抓住它。
  1980年7月16日,萨马兰奇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消息对于塞拉来说,仿佛是天赐良机。他决定力排众议,一意前行。当天,他便拨通了西班牙驻苏联大使馆的电话,
  那天,工程师奥里奥尔·博伊加斯也在塞拉的办公室里。塞拉准备让他担任巴塞罗那市城市规划建设的负责人,而博伊加斯仍然踌躇不决。当他听到塞拉正在同萨马兰奇谈论奥运会,不禁惊呆了。事后他对别人叙述了当时的情况:
  “市长来到办公室后,首先给萨马兰奇打电话,他们说了很长时间。打完电话后,塞拉告诉我,他是同萨马兰奇讨论主办1992年奥运会的事情。也正是这个爆炸性消息,使我决定接受塞拉的任命。塞拉当时同我说的话就是后来向市民提出的争办口号:
  ‘1888年和1929年的博览会是巴塞罗那城建发展的重要两步,奥运会是第三步。’”当天下午,埃菲社记者罗赫尔·西门尼斯就萨马兰奇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一事电话采访塞拉。塞拉立刻意识到,这正是个宣传的好机会。他在电话里提高了嗓音对西门尼斯说:
  “一位巴塞罗那人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委实是巴塞罗那的骄傲。不过我们现在更感兴趣的是有一天萨马兰奇能够在巴塞罗那主持奥运会。”
  塞拉的信息第二天便传遍了整个巴塞罗那,也传到了莫斯科。《卡塔卢尼亚报》头版头条的标题赫然在目:
  “塞拉梦想在巴塞罗那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新主席的当选使梦想可能成为现实”这无异于将了萨马兰奇一军。
  萨马兰奇虽然身在莫斯科,却时刻关心巴塞罗那的情况,每天中午定时了解巴塞罗那的新闻动态。自然,《卡塔卢尼亚报》的这篇文章也传真到了萨马兰奇手里。下午,萨马兰奇即给塞拉打来电话,言简却意骇:
  “我接受挑战。”
  作为巴塞罗那人,萨马兰奇诚然希望有一天奥运会能够在自己的家乡举行。但更重要的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将要担任奥委会主席的时候,就对奥运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长远打算。他上任之前,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就遇到不少困难。首先就是申办一关。1972年,以色列选手血染慕尼黑奥运会,后来以色列情报局追到天涯海角,把所有参与策划此次行动的巴勒斯坦人全部杀死了,再加上世界舆论的谴责,巴勒斯坦人在这方面的行动有所收敛。接着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反常地出现了亏损,将近过了10年才把债务还清。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又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的抵制。种种窘境令申办者瞻前顾后,举步不前,1972年至1982年,奥运会无人主动申办。
  萨马兰奇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因此,他动员自己的故乡率先擎起奥运会的旗帜,把奥林匹克运动再次轰轰烈烈地搞起来。
  如果,巴塞罗那能够主办1992奥运会,萨马兰奇本人也不无好处。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1965年以后当选的国际奥委会成员年满72岁必须离任。1992年萨马兰奇刚好年满72岁。他何尝不想主持1996年奥运会,因为那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百年盛典,是奥运史上极其辉煌的一页。
  但是如果年龄不允许他将主席担任到那时,那么1992年在家乡主持奥运会后光荣地离任,他也算是荣归故里、耀祖光宗了。他的体育大总管生涯也就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如果,萨马兰奇同塞拉以前的接触还属私下试探性的,那么这次申办活动序幕的正式拉开是在1981年1月31日。
  这天,萨马兰奇和塞拉作为贵宾应邀参加西班牙《体育世界》报为评选当年最佳运动员而举办的“体育之夜”活动。场内彩灯闪烁,人头攒动,记者云集。
  活动主持者请塞拉讲话。塞拉对评选活动一带而过,接着他把目光投向了萨马兰奇,神态严肃地说:
  “小姐们,女士们,先生们,请允许我在这里宣布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要借国际奥委会新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场的机会,向他表达我们申办1992年奥运会的愿望。”
  在场的人先是一征,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好像事先有了默契一般,萨马兰奇站了起来,表情俨然,眼里闪烁着自豪与自信。也许是为了表示他的关注立场,也许是为了让在场的记者们拍几张意味深长的照片,也许是提醒塞拉不要食言,萨马兰奇把戴在自己西服翻领上的奥林匹克五环纪念章摘下来,别在了塞拉的衣服上。
  接着,萨马兰奇又动员其他城市参加申办。11月,他第一次以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身份出访法国,会见了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他提醒法国总统说,1992年是法国人顾拜旦1892年在索邦提出恢复奥运会主张100周年纪念日。因此如果法国能够主办1992年奥运会的话,那么奥运会的意义将永远和法国的国名联系在一起。德斯坦总统表示同意萨马兰奇的意见。
  随后,萨马兰奇又会见了巴黎市长雅克·希拉克,希望巴黎能够申办1992奥运会。巴黎在奥运史上已写下了光辉的几页。顾拜B出生于巴黎,且巴黎已有两次举办奥运会的经验。如果巴黎提出申办,获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巴黎步巴塞罗那的后尘,提出申办,接着又有4个城市加入了申办的行列。奥运会在慕尼黑和蒙特利尔失去的声望又得到了恢复,奥运会第一次有6个城市同时申办。
  有人说,1992年是西班牙年。这一年,要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塞维利亚要举行世界博览会,马德里要主持欧洲古教文化节。然而这些足以让西班牙踌躇满志的活动却差点掣肘了巴塞罗那的宏愿。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申办奥运会须得到本国政府、议会及申办城市大多数市民的支持。为此,塞拉兴冲冲地赶到马德里结果他沮丧地发现,西班牙政府对于巴塞罗那申办奥运会兴趣索然。理由很简单,奥运会将与发现新大陆500周年的纪念活动争辉。
  曾几何时,新大陆的发现使西班牙号称“日不落”国,并且在西方语言中出现了欧洲的代名词——旧大陆,以对应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西班牙政府早已组织了一支船队,准备沿哥伦布当年的航线横穿地球,重振昔日雄风。
  纪念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曼努埃尔·德普拉多同国王来往甚密,他的反对态度也最强烈。由于他的对立情绪,王室差点否决了巴塞罗那的申办计划。
  可能出于这个原因,萨马兰奇提出巴塞罗那与马德里共同申办奥运会。不过共同申办无异于自杀,巴塞罗那和马德里曾联手申办1972年第二十届奥运会,结果大败而归,这个教训已足令塞拉感到前途渺茫。
  塞拉没有听从萨马兰奇的建议,他派遣原来对申办持怀疑态度的阿瓦德副市长秘密前往洛桑,当面向萨马兰奇陈还巴塞罗那单独主办奥运会的理由和条件。另一方面加紧在马德里游说,以争取西班牙王室的支持。终于,塞拉的诚心感动了王室一些重要成员,1981年5月30日,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在巴塞罗那正式宣布支持巴塞罗那申办奥运会。第二天,巴塞罗那市议会也通过了支持申办的动议。
  王室体育秘书库亚斯自1982年初开始撰写申办报告。他的报告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