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雪冷血热(Ⅰ-Ⅱ2部全) >

第1章

雪冷血热(Ⅰ-Ⅱ2部全)-第1章

小说: 雪冷血热(Ⅰ-Ⅱ2部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雪冷血热》全集(Ⅰ…Ⅱ2部全)'精校'

作者:张正隆

★★严正声明:
     本书籍是网络收集而来,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请不要使用在商业用途,如果您觉得我们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我们会尽快去掉您认为侵权的书籍,谢谢支持!!


《雪冷血热(上下卷)》简介:1989年,《雪白血红》“捅破了天”,盗版商大发其财!2009年,《枪杆子1949》出版半年销量突破十万册!2010年,军旅作家张正隆再次推出撼世之作,《雪白血红》的姊妹篇——《雪冷血热》!
从1931年9月18日“国耻日”到1945年8月15日“终战日”,中日“一衣带血”的历史缝隙里还深埋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
张正隆历时20年,走访大半个中国,寻找在那个残酷的年代存活下来的抗联老战士,征引借鉴建国以来有关抗联组织的几乎全部史料,还原中国东北14年的抗战史。
作品全文100万字,分上下两卷出版,各50余万字。其中包括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中国东北的抗战经历,东北抗联移师苏联、最终回归祖国的时代背景,控诉了日军在东北所做的残忍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的“杀大沟”“万人坑”等滔天罪行。东北抗日队伍反抗之志沸腾至极,雪冷血热,彪炳青史!

写在前面

序篇:黑暗是不会突然降临的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歹饭了。

——歹饭了。

——歹饭了。

我的二奶奶,一个身高不到1。60米的小脚少妇,站在我家房山旁的高粱地头,冲着黑魆魆的后山坡,可着嗓子唱歌儿似的一声声呼喊着,要我的太爷爷、太奶奶和三个爷爷、两个奶奶,还有几个姑姑,回家吃饭,同时宣告着一天劳作的结束。

“歹饭”即吃饭。我查遍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一套《汉语大字典》,也没找到这个“dǎi”字,不得已生搬硬造,弄成了“歹”字,以便保持本书所写的那个年代的滋味。而笔者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上学读书后,才把“歹饭”改成“吃饭”的。至今在东北一些八十岁左右的老人口中,特别是乡间,仍是“歹饭”。张学良在台湾、夏威夷,仍旧管“出生”叫“下生”,管“枪毙”,叫“枪瘪”,到老一口乡音未改。

这里是辽宁省凤城县(今凤城市)弟兄山乡碾子沟。我家的5间茅草房,坐落在个椅子状的山洼里。中间是厨房,东西两头是南北大炕的卧室,两个灶坑里的余火是一条沟里唯一的光亮,大子、小豆饭和土豆炖倭瓜的香气,在夜色中弥漫着。比篮球场还大的院子,周围一圈碗口粗细的原木一劈两半夹起了一人多高的障子,西侧矗着个比房子还高大的包米仓子,东侧靠大门处是猪圈,外面是小山一样的粪堆和比粪堆还大的柴火垛。后面将会写到,我的祖辈固执地认为,就是这粪堆和柴火垛,在冥冥中主宰了我们这个家族的命运。

像辽东大山里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一样,这里山高林密,野兽出没,一派原始的荒莽与生机。据父亲生前讲,我爷爷的爷爷,道光年间从山东莱州闯关东,在鸭绿江口一带上岸后,走到这里就不走了,看中的就是这里荒无人烟,远离官府,没人管。直至“九一八”事变前几年,在离我家3里多远的沟口,才陆续搬来几户人家,逐渐形成一个小小的村落。

我家是个老少三代的20余口之家。这等人口的家庭,在我的童年时代就少见了,那时却不稀罕。农耕生活,原始劳作,把人们紧紧地吸附在土地上,也维系着传统的大家庭。优越性之一,是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掘劳动力资源。像我家,三个奶奶轮流值班,每人一个月,做饭喂猪,操持家务,还兼“幼儿园长”的职责。里外忙活,不时要瞭上几眼,喊两嗓子,让包括我父亲在内的那些还不能劳动的孩子,玩耍时别跑远了,让虎呀狼呀什么的叼跑了。

我一口一个“我家”,其实是不确切的。因为我从未在那里生活,甚至没有去过那里,连我的父亲也只是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应该说,对于那里的印象和记忆,连我的父亲也不是多么深刻的。

但是,我敢说,我的二奶奶唱歌儿似的喊叫着“歹饭了”的那个晚上,就是那个悲惨、耻辱的“九一八”之夜。

相信读者会和我一样,记住我的祖辈第一次见到日本人的情景。

一天晚上,一辆汽车由远而近,驰来碾子沟。那巨大的轰鸣已使人胆战心惊,把一个小山村和半面山坡都晃照得雪亮的车灯光柱,则要把人唬得魂飞魄散了。还在油灯下忙着什么的人,睡梦中被惊醒的人,都以为是什么“妖物”来了,有的拔脚就跑,有的想跑却硬是拔不动脚。汽车进村了,车灯熄灭了,山野间复归静谧。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先是几个胆大的汉子,接着几乎所有的青壮年男人都跟了上去,手里都操着家什,还有几杆放蚕用来轰赶鸟兽的老洋炮。大家蹑手蹑脚的,大气儿不敢出,唯恐把这个“妖物”惊醒了。不知谁喊打烂它的眼睛,老洋炮“咚咣”一通响,人们拥上去,棍棒锄镢又抡起来一顿砸。

据我的爷爷讲,当时人们认定这是个“妖物”,必须惩罚它,降伏它,起码也要让它晓得这方水土中人是不好惹的,使它不敢兴妖作怪,降灾弄祸。

燃着松明火把的夜色中涌动着一种庄稼人难得的悲壮与雄烈,更多的还是胜利后的激动、喜悦和轻松。

第二天早晨,这个“妖物”却轰隆隆一阵怪叫,又箭一样地跑了。

我的老天爷!山民们大眼瞪小眼: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呀?眼睛瞎了还能跑,还不“掉道”(脱离路面掉进沟里)!

我的三个爷爷都说,是第二天早晨见到几个日本人的,是搞矿山探测的“矿山鬼”(管做生意的叫“买卖鬼”,当警察的叫“警察鬼”,开拓团种地的叫“庄稼鬼”——以此类推)。我的祖辈最初称日本人为“琉球人”,说他们是从琉球岛来的,一个个长得球球蛋蛋的,十有九个罗圈腿。据我所知,这种“矿山鬼”都是有武器的,跑到这辽东大山里,更是非有专门的武装保护不可的。可我祖辈的叙述中,却见物不见人,没一个“琉球人”影儿。那身心和视听,整个都被这个“眼睛瞎了还能跑,还不‘掉道’”的“妖物”占据了。

末了,我的很会“讲古”(讲故事)的老爷爷,却也重重地来了句:那“小鼻子”鬼精鬼灵的,那才歹毒呢,咱中国人可没少叫他们“踢蹬”(整死、杀死、完蛋的意思)呀。

当了十四年亡国奴的我的祖辈,称俄国人为“老毛子”、“大鼻子”,叫日本人为“日本子”、“小日本子”、“小鬼子”、“小鼻子”。

几天后,我的祖辈听“村上人”(村干部)讲:“小鼻子”占了咱们的奉天(沈阳)城!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

且不说肥美的黑土地,怎么会孕育了这样一支悲怆的歌,娩出了“满洲国”这样一个怪胎。先让历史定格在关东军炮轰北大营的那一刻,看看我们能够看到、并该铭记些什么。

1931年的9月18日,为农历八月初七,是上弦月。这个季节的上弦月,应该在晚上8点左右逝去,大地随即漆黑一片。

后面将要写到,我的祖辈并非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特别是在这“三春不如一秋忙”的季节。据我推测,当我的二奶奶唱歌儿似的喊着“歹饭了”的时候,正是日本关东军和守备队利用月逝夜黑,向北大营及各个目标运动之际。而随着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爆炸声,架设在南满车站(今沈阳车站)附近日本守备队院子里的24厘米口径重炮,开始轰击北大营的中国军队时,我的太爷爷以下三代20余口人,该是在油灯下吃罢晚饭,或是在那热乎乎的南北大炕上响起鼾声了。

至于见到那辆跑到辽东大山里,被山民视为“妖物”的汽车时,是不是整个东三省,乃至热河,都早已罩在太阳旗的阴影下了?

他们听不到日军攻打北大营的枪炮声,在睡梦中就当了亡国奴,而且当了那么久竟浑然不觉。他们苦巴苦业劳作一天,那热炕上的梦一定是非常香甜的。他们实实在在就是地地道道的乡野草民,世世代代原本就是过着这样的日子。

我并非为我的祖辈开脱。后面将会写到,提起我的祖辈,特别是我的三个正值青壮年的爷爷,我是不能不有些脸红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些执掌东北大权的人物,那一刻在干什么?

当我的祖辈视汽车为“妖物”时,张学良是不是会开汽车、又能驾驶飞机的“中国第一人”?

对于“九一八”这个日子,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没有比这位少帅再悲惨、再凄苦、再刻骨铭心的了。年轻英俊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仅次于蒋介石的中国第二号强势人物,那一刻正与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小姐,坐在北平前门外的中和戏院的包厢里,欣赏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的《宇宙锋》。

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兼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也随张学良在北平。

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在锦州小岭子老家,为其父大办丧事。

在奉天坐镇的东北边防军参谋长、代司令长官荣臻,前一天为其父做寿,事变当日意犹未尽,仍在家中应酬,宾客盈门,灯烛交辉,收礼发财。

算是在职在位的两位大员,一位辽宁省主席臧式毅,一位东北特区(哈尔滨)行政长官张景惠,事变不久即投进日本人怀抱,当了汉奸。

另一位也是很快就认贼作父的,将吉林拱手让给日本人的代行吉林省军政大权的督署参谋长熙洽,正在粮米行街吉长报馆胡同的淫乐窝吉林俱乐部花天酒地。

再看看驻扎在北大营的东北军的王牌,对奉天防务堪称举足轻重的国防军7旅。

为应对日军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事变前中将旅长王以哲,曾召集连以上军官会议,议定出7条纪律,最后两条为:“(6)各级军官的宿假(回家住宿),由每周三次改为一次,必要时不准回家,在营内住宿。团、营、连的值星官,绝对不准离开岗位。”可事变当夜,从旅长到所属3个团的团长,全回家了。就剩个没有决断权的参谋长赵镇藩,留在北大营看堆儿。

还用说什么吗?

既定方针“不抵抗”

北大营9点钟熄灯。

7旅620团3营9连上尉连长姜明文,这天赶上宿假,却是营值星官,营长于天宏又不在营中,就更不能回家了。熄灯号响过,到各连查夜,回来已过10点。脱衣上床,心神不宁,有种要出事的感觉。随手抓过床头张恨水的小说《春明外史》,看到“开门揖盗牛马一生休”一段时,西南方向突然响起爆炸声,接着就是密集的枪声。不好!他翻身跃起,传令全营起床,领取枪弹,紧急集合。

十多分钟集合完毕,姜明文立即指挥各连奔向既设阵地。

事变前,7旅官兵利用营房四周围墙,构筑了一些掩体、散兵壕和半永久性地堡,一旦战事发生,即可进入阵地。另外,刺刀开刃,枪支每天擦拭,士兵每人发200发子弹、4颗手榴弹,机枪弹盒装满子弹,火炮、坦克等重型装备也都保养得好好的,处于战备状态。

队伍未出620团院子,中校团副朱芝荣喘吁吁赶上来,让把部队带回去。姜明文问为什么,朱芝荣说旅长来电话,叫部队不要动,把枪交回库里,士兵回去睡觉。如果日本人进来,由官长出面交涉,日本人要什么给什么,不要打。

姜明文等几个连长强压怒火:“要命也给吗?!”

朱芝荣说:“这是旅长的命令。”

枪炮声中,赵镇藩拼命摇动着电话机的摇把子。

先给在三经街的旅长家打电话,旅长说他去找荣臻参谋长研究一下。

赵镇藩一边命令各团进入阵地,一边又直接向荣臻报告。

荣臻指示:“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枪炮声越来越激烈,赵镇藩抹把脸上汗水,硬着头皮又给荣臻打电话,说明官兵大都在火线上,收枪在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

荣臻道:“这是命令,如不照办,出了问题,由你负责。”

荣臻是11点左右赶到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的,5分钟后王以哲也到了。

电话机的铃声,救火车般鸣叫着。

北大营告急:日军已经突破西卡门,见人就杀,打不打?

小西门警察告急:日军攻城,如果不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