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戴笠死亡之谜 >

第3章

戴笠死亡之谜-第3章

小说: 戴笠死亡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务兵后当了副官。这位憨厚的南京人对戴笠忠心耿耿,戴对其也是恩惠有加。由于长年累月相处在一起,贾金南不但对戴笠的生活起居以及个人的特别之处了如指掌,而且对戴笠也有着非常特别的感情。当他得知戴笠可能坠机身亡时,先是木然地愣着接着是躲到一边狂抽香烟(他不会抽烟)。为此,当清晨的光亮从天空里洒落下来后,贾金南面对坠机现场的惨状,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疯了似地寻找戴笠的遗体。由于所有坠机遇难的人全成了一截截的“黑炭”,根本没有办法从表面辨认,贾金南只好弯着身子在这些无法辨认的尸体上,一具具地寻找嘴巴所在的位置,然后掰开嘴唇查看里面的牙齿。因为戴笠左边的臼齿上,共镶有六颗金牙。可贾金南翻遍所有尸体,仍旧没有找到戴笠。
  正当贾金南感到疲惫和失望时,刘启瑞带着大批军统的人和雇佣的农民上山了。那些雇佣的农民按照贾金南的指点,把散落的十三具尸体逐一地排列起来,结果从“困雨沟”里找到的那具尸体就是戴笠。此时,戴笠的尸体已经没有了小腿和右手,眼看着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军统局长落得如此下场,在场的人都感到了心寒和震颤。贾金南用刘启瑞带来的白布,仔细地把戴笠的尸体一层层地包裹好,而后抱着在泥泞难行的山路上踉踉跄跄地朝山下走去。这天,来岱山的军统系统的大头目不少,他们中竟没有一人愿意让贾金南抱着戴笠的尸体上车。贾金南多次途中拦车,甚至是流着泪希望能得到帮忙,但那些来去匆忙的小车根本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无奈之下,贾金南只好拦了辆大卡车把戴笠的尸体运回了南京。
  下车时,贾金南恰好碰到刚从重庆飞来的沈醉,顿时心里的所有怨恨和委曲全涌了上来,他扑在沈醉面前嚎啕大哭,并说:“沈处长呵,你可来了!平时他们那么尊重戴先生,如今戴先生尸骨未寒,他们就不让戴先生搭乘他们的小汽车呀,我只好抱着戴先生坐大卡车回来。”沈醉被贾金南说得眼睛也有些红了,他为了宽慰贾金南连忙说:“人在人情在,人走万事空,你就想开些吧。”沈醉是奉了毛人凤的指令,先期来南京处理戴笠后事的。当他得知贾金南抱下车那个白布包着的就是戴笠尸体时,立即要贾金南解开白布。沈醉绝没有想到白布里面的戴笠已是面目全非,顿时他泪流满面许久说不出话来。过后,沈醉马上派人把戴笠的尸体送往殡仪馆整容,并说如整容不行一定要做个橡皮面具,而且要给穿上毛料的中山装。
  这天晚上,军统南京办事处和上海办事处为沈醉等人的到来,联合在豪华大酒店设宴。席间,两个办事处里的人,以处理坠机事件“辛苦了”为由大吃大喝。在喧笑和劝酒声中,沈醉是滴酒难进。他望着眼前一张张喝的红里透光的脸渐渐地有了气,心想,戴笠死了,他们这些人用不着担心戴笠让他们交出劫收的日伪财产了,又可以大发横财了。想到这里,沈醉除了心里厌恶外,很快意识到这次戴笠从北平和天津等地回来,一定带了不少的古玩珍品,这些喝足了酒的家伙会不会趁收尸之际,将那些不易毁坏的古玩珍品悄悄地取走了呢?
  沈醉离开酒宴后,把贾金南找了来。当从贾金南的嘴里得知,坠机现场早就被人翻动过后,沈醉第二天一早就带人去了江宁县的板桥镇。沈醉到板桥镇后,找来当地县长以及众多的保甲长,一面询问飞机坠毁时的情况,一面查问是否有人捡走了坠机时没有烧完的古珍物品。对飞机坠毁的事大家说的都很热闹,可是对谁捡走古玩之类的事就没有人多说话了。见此情景,沈醉有些火了,他拍着桌子对江宁县长说:“事情发生在你的管辖区内,你要查清此事。”这县长清楚沈醉的来头,吓得直点头说:“一定照办,一定照办。”果然事隔不久,县长派人送来了一只白玉九龙杯和一柄古剑。这白玉九龙杯为宋代雕琢,有一尺多高,上面雕的九条龙中有条龙的头已被撞去。那柄古剑虽然剑鞘都已烧毁,但剑体依然寒光闪闪,锋利无比,令人惊叹不已。
  这两件珍宝后经军统局清点后,送到了当时的故宫博物院收藏。
  但没过多久,不知是谁有意向外界透露了那柄古剑的事,紧接着报纸上就有了戴笠的死亡与这柄古剑有关的报道。
  那么真相果然如此吗?这还得从已过了多年的一段往事说起。
  第二章
  一九三三年的冬天迟迟不肯离去,长城边那厚厚的积雪白的有些耀眼。
  这年的三月十一日,日本军队突然向防守在长城要隘古北口的国民党中央军二十五师和东北军一一二师发动了进攻。这两个师的将士在雪野里经过近五十多个小时的拼死血战,最终因为伤亡惨重以及弹药不济撤出了战斗。北古口失手后,日本军队又很快进行了集结。蒋介石对日军会如此迅速的集结非常重视,担心华北地区会遭到日本军队全面进攻。但由于对日军的调动部署和一线战事的不了解,对对方进攻的重点始终不能明确。于是,蒋介石要当时已是复兴社特务处处长的戴笠,报送这方面的情报。由于特务处成立时间不长,加上戴笠对华北地区情报工作重视不够,对长城前线战事的了解缺乏应有的布置,所以古北口一带日本军队活动方面的情报很少。为此,戴笠面对蒋介石心急如焚地催要这方面的情报,实在是无可奈何了。面对日本军队的逼人气势,蒋介石又了解不到长城战事的切实情况,不由得火冒三丈。他把戴笠找到办公室,大骂戴笠不懂情报工作的轻重缓急,并要戴笠迅速派遣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报告长城战事的真实情况。
  戴笠挨蒋介石痛骂后,本想要在北平的特务处华北区情报组立即派人到古北口前线。可他担心这些人办不好事,就自己带了个情报组赶到了离古北口不远的地区。通过多方面收集情报,戴笠认为日本军队虽然摆出步步进逼的进攻气势,但是还不具备向华北地区发动全面攻势的兵力集中和准备,其目的只是想通过军事压力,胁迫国民党政府签订城下之盟,削弱以至取消国民党政府对华北的主权,承认华北分治和日本军队对东北和热河的占领。蒋介石得到戴笠的准确情报后心中有底了,于是决定继续把中央军的主要力量留在江西“剿共”。同时,指令国民党军政部长兼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与日本人进行妥协。
  但出乎蒋介石意料的是,没多久冯玉祥和吉鸿昌等爱国军人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一时间得到了八方响应并且声势浩大。蒋介石面对这纷杂的形势,十分忧虑冯玉祥会就此坐大,并担心抗日同盟军的活动会失去控制,打乱他对日妥协的棋局。为此,蒋介石命令何应钦要不惜一切手段,迅速予以瓦解。对蒋介石的意图冯玉祥也有所察觉,为了给哈察尔抗日同盟军争取更多的地盘,冯玉祥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孙殿英。此时,孙殿英控制的地盘刚好与抗日同盟军的区域相会接壤。冯玉祥为了争取孙殿英合作抗击日本军队,多次派人与孙殿英接洽。因为在这之前,孙殿英曾奉张学良之命率四十一军在热河赤峰,阻击日军进攻达七天七夜。接着在猴头沟门,又与日本军队激战了十多天。尽管最后以四十一军撤退而告终,可孙殿英赢得了他一生中惟有的一次光彩。所以冯玉祥觉得只要工作得当,此时的孙殿英是可以争取的。
  何应钦得到此消息后,立即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派戴笠和刘健群去天津做孙殿英的工作,以阻挠冯玉祥和孙殿英联合。刘健群祖籍为江西吉安,祖上早年移居贵州遵义,他曾是何应钦任南昌行营主任时的行营秘书。因刘健群能说会道,并在法西斯理论方面有一套,被何应钦引为亲信。后由于写了《我对党的一点意见》,又被蒋介石引为知己。蒋介石曾赞扬刘健群在法西斯理论方面的见识,要比黄埔系的进步十年。为此,蒋介石和何应钦想利用刘健群能言善辩的口才去说服孙殿英。
  戴笠和刘健群到天津已是五月的天气了,但天津还是有些冷。
  孙殿英的下榻处在天津的租界内,戴笠和刘健群在租界里费了好些功夫才与孙殿英见上面。因为刘健群在蒋介石和何应钦面前都是红人,所以戴笠此次行事全以刘健群为主。刘健群也当仁不让,与孙殿英见面后就论起了理论。他开口闭口不外是“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绝对拥护一个党和一个领袖”、“实现三民主义必须坚决主张领袖独裁”等等一套理论,而这些孙殿英听的是云里雾里,好半天还明白不过来。孙殿英本是个流氓军阀,因东陵盗宝而声名狼藉,他一生所奉行的哲学思想便是“有奶就是娘”。就此时的孙殿英来说,正处于左右两难的境地,如果靠向冯玉祥等人的抗日同盟军,万一抗日失败怎么办?他似乎觉得抗日是抗不得的。如果听从蒋介石和何应钦的命令去攻击抗日同盟军,那么刚由热河抗战中得来的名誉又要丧失彻底,孙殿英觉得抗日同盟军也是打不得的。
  虽然,孙殿英在戴笠和刘健群面前显得左右为难,其实此刻在他心里头什么抗日不抗日、是拥蒋介石还是联合冯玉祥都不是主要的。孙殿英盘算的是在蒋介石和冯玉祥之间,谁能成为自己稳当的靠山,以保住由热河抗战中得来的荣誉和所形成的实力,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而刘健群虽然能言善辩,但毕竟书生气太重,揣摩不了像孙殿英这种人的心理。尽管刘健群把自己的理论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使孙殿英的内心产生了极度的不痛快。不过,孙殿英还是给了戴笠和刘健群的面子,以有要事在身不能久留客人而礼貌地要人送客。孙殿英这么一说,刘健群泄气了,他茫然地站在屋子里不知所措。而此时的戴笠要比刘健群老练的多,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戴笠没说什么话,但他的两眼几乎没有离开过孙殿英的脸。戴笠心里清楚,对孙殿英这样的人讲大话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他感觉到有利可图。此外,戴笠还从孙殿英的表情里感觉到,孙殿英对他和刘健群的地位并不看重。
  当戴笠与刘健群走出孙殿英的住处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刘健群。刘健群听后不以为然,他认为主要是孙殿英对他的思想还没有认识。戴笠瞥了眼刘健群后沉默了,心想,如果下次再与刘健群来也许孙殿英连面都不愿见了。为此,当蒋介石要戴笠再次去天津做孙殿英工作时,他避开刘健群,对孙殿英所接触的人员和其周围情况作了仔细的了解。临行前,何应钦听从戴笠的意见,给孙殿英亲笔书信一封,信中以察哈尔省主席或青海西区屯垦督办的职位为诱饵,作为拉拢孙殿英的条件。戴笠接过信后,何应钦对戴笠说:“此次,能否成事就看你了。”
  戴笠成了此举的关键性人物。
  由于孙殿英年青的时候参加过帮会,戴笠此次天津之行邀请了洪帮里有名的老头子张树声,以及孙殿英的好友北方出了名的政客张壁。到天津后,戴笠这次没有上孙殿英的门,而是到英租界里的利顺德大饭店开了豪华包间。利顺德大饭店建于一八六三年,完全是英国古典建筑的风格,该饭店是中国最早的涉外饭店,也是中外各界社会名流的高级社交场所。溥仪居于天津时曾多次到该饭店用餐,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胡佛在此居住过多年,还有孙中山等人也多次在此下榻。在天津有钱和有势的人中,没有人不知道利顺德大饭店的。戴笠心里清楚只要住进利顺德大饭店就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更何况他要的是这饭店里最豪华的房间呢。
  当该考虑的都考虑后,戴笠本想让张壁和张树声一起去孙殿英的门上,邀孙殿英来利顺德大饭店见面。临走时因张树声突然身体不适,只好把他安置在另外的房间后,让张壁一个人前去了。当张壁敲开孙殿英的门时,孙殿英正在烧烟土。多年没见张壁的孙殿英赶忙丢下烟枪让座,并吩咐边上的人上茶。茶上来后,孙殿英问起了张壁的来意。张壁呷了口茶说,有人要见你。孙殿英不解地问,谁?张壁放下茶杯接着说,就是上次到你门上来过的戴笠。听说是戴笠,孙殿英马上就没有了好脸。张壁看在眼里,目光在孙殿英的脸上停留了一下说,此人可绝对不能小看,他可是蒋介石身边的亲信哪。听到这里,孙殿英不好看的脸上有了惊愕的表情。张壁又说,戴笠手中的权力可以让你上天堂也可以让你下地狱……。孙殿英愣了好一会,听张壁说戴笠在利顺德大饭店等时,马上让人准备了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