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火车集 >

第10章

火车集-第10章

小说: 火车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着,等着,可是光不再来了,黑暗,无聊,只有他们三人的眼里还留着一点残光,不很长,不很亮,象月色似的照在窗上。初济辰先坐下了。杜亦甫极慢的转过身来,看了周石松一眼,周石松象极疲乏了似的又坐在藤椅上。杜亦甫用手摸到了床,坐下,舐了舐嘴唇。

老久,谁也没话可讲,心中都想着刚才那些光的游戏与示威。忽然,初济辰大声的笑起来,不知道为什么,他只觉得一阵颤动,全身都感到痛快。笑够了,他并上嘴;忘了,那阵笑好象已经是许久以前的事了。

“我一点也不恼你,我真可笑!”杜亦甫低着头说。

“他没笑你,老杜!”周石松很欢迎有人说句话。初济辰没言语,象是没听见什么似的。(奇*书*网。整*理*提*供)

“不管他笑我没有,我必须对你们俩说出来,要不然我就憋闷死了!”杜亦甫把头抬起来,看着他们。“我无须多说什么,只有俩字就够了:我怯!”

“以卵击石,勇敢也是愚昧!”初济辰笑了笑。“即使你说的一点不错,到底我还是怯!”杜亦甫的态度很自然了,象吃下一料泻药,把心中的虚伪全打净了似的。“我也说不上我是怯,还是勇,反正我就是没主意!”周石松也微笑了一下。

全不再言语了,可是不再显着寂寞与难堪,好象彼此已能不用言语传达什么,而能默默的互相谅解。

他们就那么坐了一夜。

第二天,消息缓和了许多。杜亦甫回了家。他急于要看看父亲,不管父亲是受了惊没有,也并不是要尽什么孝道,而几乎是出于天真一点什么,和小孩受了欺侮而想去找父亲差不多。平日他很看不起父亲,到现在他还并没把父亲的身分提高多少,不过他隐隐的似有一点希冀,想在父亲身上找出一些平日被他忽略了的东西。这点东西,假若能找到,仿佛就能教他有一种新的希望,不只关乎他们父子,而几乎可以把整个民族的问题都拉扯在内。这样的拉扯是可笑的,可是他一时象迷了心窍似的,不但不觉得可笑,反而以为这是个最简单切近方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须一见到父亲,他就马上可以得到个“是”或“不”;不管是怎样,得到这个回答,他便不必再悬着心了。

他不愿绕着弯儿去原谅自己,可也不愿过火的轻看自己,把事情拉平了看,他觉得他的那点教育使他会思索,会顾虑,会作伪,所以胆小。他得去拿父亲证实了这个。父亲不识字,不会思索顾虑与作伪,那么就天然的应当胆粗气壮。可是,父亲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假若父亲是这样,那么,他便可以原谅自己,而且得到些希望。这就是说,真正有骨气的倒是那不识字的人们,并不必等着几个读书人去摇旗呐喊才挺起胸来——恰恰和敌人们所想的相反。果然要是这样,这是个绝大的力量。反之,那便什么也不用再说,全民族统统是挨揍的货了!他得去看父亲,似乎民族兴亡都在这一看中。可笑,谁管,他飞也似的回了家。

只住着楼上两间小屋,屋外有个一张桌子大小的凉台,杜老拳师在凉台上坐着呢。一眼看到儿子,他赶紧立起来,喊了声:“你来了?正要找你去呢!”

杜亦甫一步跳三层楼梯,一眨眼,微喘着立在父亲跟前。他找不到话讲,可是心中极痛快,自自然然的看着父亲:五十七八岁,矮个子;圆脸,黑中透亮,两眼一大一小,眼珠都极黑极亮,微笑着,两只皮糙骨硬的手在一块搓着:“想你也该来了!想你也该来了!坐下!”把椅子让给了杜亦甫,老人自己愿意立着。杜亦甫进去,又搬出一把椅子来。父子都坐下,老人还搓着手:“差点没见着你,春子!”他叫着儿子的乳名:“我让他们拿去了!”老人又笑了,一大一小的俩眼眨巴的很快。

“没受委屈?”杜亦甫低声的问。

“那还有不受委屈的?”老人似乎觉得受委屈是可笑的事,又笑了。“你看,正赶上我值班,在馆里过夜。白天本听到一些谣言,这个的,那个的,咱也没往心里去。不到十点钟我就睡了,你知道我那间小屋?墙上挂着单刀,墙角立着花枪?一躺下我就着了。大概有十二点吧,我听见些动静,可没大研究,心里说,国术馆还能闹贼?我刚要再睡,我的门开了,灯也捻着了,一看,是伙计王顺。王顺干什么?我就问。王顺没言语,往后一闪身,喝,先进来一对刺刀。我哈哈的笑起来了,就凭一对刺刀,要我的命还不大老容易;别看我是在屋子里!紧跟着刺刀,是枪,紧跟着枪,是一对小鬼子,都戴着小铁盆,托着枪冲我来了。我往后望望,后边还有呢,都托着枪,戴着小铁盆。我心里就一研究,我要是早知道了信,我满可以埋伏在门后边,就凭我那口刀,进来一个宰一个,至少也宰他们几个。我太晚了,十几支快枪把我挤在床上,我连伸手摸刀的工夫也没有哇。我看了看窗户,也不行,洋窗户,上下都扣着呢,我跑不了。好了,研究不出道儿来,我就来文明的吧,等着好了,看他们把我怎样了!幸而我老穿着裤褂睡觉,摸着大棉袍就披上了,一语不发。进来一个咱们的人,狗娘养的,汉奸!他教我下来,跟着走。我没言语,只用手背一撩,哼,那小子的右脸上立刻红了一块。他一哎哟,刺刀可就把我围上了,都白亮亮的,硬梆梆的,我看着他们,不动,也不出声。那些王八日的唧里骨碌不知说了些什么,那个狗娘养的捂着脸又过来了,教我下来,他说到院里就枪毙了我。我下来了,狗娘养的赶紧退出老远,怕我的手背再撩他。一个王八日的指了指我的刀,狗娘养的教我抱着刀,他说:抱着你的刀,看你的刀能救了你的命不能。这是成心耍弄我,我知道;好,我就抱着我的刀。往外走吧,脊背上,肋条上,全是刺刀,我只要一歪身,大概就得有一两把插到肉里去。我挺着胸,直溜溜的走。走到院里,我心里说,这可到了回老家的时候了。我那会儿,谁也没想,倒是直想你,春子。我心里就这么研究,王八日的杀了我,我有儿子会报仇呀。”老人笑了笑,缓了口气,亲热的看了儿子一眼。“反正咱们和王八日的们是你死我活,没个散儿。我不识文断字,可是我准知道这个。果不其然,到院里那个狗娘养的奉了圣旨似的教我跪下。我不言语,也不跪下,心里说,开枪吧,小子们,把你太爷打成漏杓,不用打算弯一弯腿!两个王八日的看我不跪,由后面给了我两枪靶子,哼,心里说,你俩小子还差点目的,太爷不是这么容易打倒的。见我不倒,一个王八日的,也就是象你离我这么远儿,托起枪来,瞄我的胸口,我把胸挺出去。拍!响了。连我都纳闷了,怎么还不倒下呢?那些王八羔子们笑起来,原来是空枪,专为吓吓我。王八羔子们杀人,我告诉你,春子,决不痛痛快快的,他们拿你当个小虫子,翻来覆去的揉搓你,玩够了再杀;所以我看见他们就生气,他们狠毒,又坏!”老人不笑了,连那只小一点的眼也瞪起来,似乎是从心里憎恶那些王八羔子们。“那个狗娘养的又传了圣旨,”老人接着说,“带回去收拾,反正早晚你得吃上一颗黑枣。我还是不言语,我研究好了,就是不出一声,咱们谁得手谁杀,用不着费话;是不是,春子?”杜亦甫点了点头,没有话可说。

“出了大门,”老人又说下去:“他们还好,给我预备的大汽车,就上了车。还抱着刀,我挺着腰板,教他们看看,太爷是没得手,没能把刀切在你们脖子上,好吧,你们的枪子儿我也不怕!你们要得了我的命,可要不了我的心气;这是一口气,这口气由我传给我的儿子孙子,永远不能磕膝盖儿着土!我这么研究好了,就看他们的瞄准吧!到了个什么地方,黑灯瞎火的我也没看清是哪里。这里听不见别的,齐噔咯噔的净是皮鞋响。他们把我圈在一间小屋里,我就坐在地板上闭眼养神,等着枪毙。我没有别的事可想,就是恨我的刀没能出鞘。他们人多,枪多,我不必挣蹦,白费力气干吗。我等着好了,死到临头,我得大大方方的,皱皱眉就不算练过工夫。是不是,春子?”

杜亦甫又点了点头。

“待了不知好久,”老人又搓起双手来,仿佛要表演出那时怎样的不耐烦。“他们把我提到一间大厅上去,灯光很亮,人也不少,坐的是官儿,立着的是兵。他们又教我跪下,我还是不出声,也不跪。磨烦了半天,他们没有了主意,刺刀可就又戳在我胸口上,我不动,纹丝不动,眼皮连抬也不抬;哼,杀剐随便,我就是不能弯腿!慢慢的,刺刀挪开了,他们拿出一张字纸来教我看,我闭上了眼。我那天夜里就说了一共这么三个字:‘不认字!’他们问我那些字——他们管它叫什么‘言’呀,我记不清了——什么意思?我不出声。又问,那是我画的押,签的名,不是?我还是不出声。我心里说,这回真该杀我了,痛快点吧!我犯了什么罪?没有。凭什么他们有生杀之权?没道理。我就这么寻思着,他们无缘无故的杀了我,我的儿孙以后会杀他们,这叫作世仇。我一点也不怕呢,我可就怕后辈忘了这点事儿。俗语说的好,冤仇应解不应结,可那得看什么事,就这么胡杀乱砍呀,这点仇不能白白的散了!这并不是我心眼小,我是说,人生在世不能没骨头,骑着脖子拉屎,还教我说怪香的,我不能!你看,果然,他们又把枪举起来了,我看见过,甭吓噱谁!他们装枪子,瞄准儿,装他妈的王八羔子,气派大远了去啦。其实,用不着,我不怕,你可有什么主意呢?比画了半天,哼,枪并没放。又把我送回小屋里去了。什么东西!今个天亮的时候,他们也不是怎么,把我放了,还仿佛怪客气的,什么玩艺儿!我不明白这是哪一出戏,你来的时候,我还正研究呢。一句话抄百总吧,告诉你,春子,咱们得长志气,跟他们干,这个受不了!我不认字,不会细细的算计,我可准知道这么个理儿,只要挺起胸脯不怕死,谁也不敢斜眼看咱们!去泡壶茶喝好不好?”

杜亦甫点了点头。

我这一辈子



我幼年读过书,虽然不多,可是足够读七侠五义与三国志演义什么的。我记得好几段聊斋,到如今还能说得很齐全动听,不但听的人都夸奖我的记性好,连我自己也觉得应该高兴。可是,我并念不懂聊斋的原文,那太深了;我所记得的几段,都是由小报上的“评讲聊斋”念来的——把原文变成白话,又添上些逗哏打趣,实在有个意思!

我的字写得也不坏。拿我的字和老年间衙门里的公文比一比,论个儿的匀适,墨色的光润,与行列的齐整,我实在相信我可以作个很好的“笔帖式”。自然我不敢高攀,说我有写奏折的本领,可是眼前的通常公文是准保能写到好处的。

凭我认字与写的本事,我本该去当差。当差虽不见得一定能增光耀祖,但是至少也比作别的事更体面些。况且呢,差事不管大小,多少总有个升腾。我看见不止一位了,官职很大,可是那笔字还不如我的好呢,连句整话都说不出来。这样的人既能作高官,我怎么不能呢?

可是,当我十五岁的时候,家里教我去学徒。五行八作,行行出状元,学手艺原不是什么低搭的事;不过比较当差稍差点劲儿罢了。学手艺,一辈子逃不出手艺人去,即使能大发财源,也高不过大官儿不是?可是我并没和家里闹别扭,就去学徒了;十五岁的人,自然没有多少主意。况且家里老人还说,学满了艺,能挣上钱,就给我说亲事。在当时,我想象着结婚必是件有趣的事。那么,吃上二三年的苦,而后大人似的去耍手艺挣钱,家里再有个小媳妇,大概也很下得去了。

我学的是裱糊匠。在那太平年月,裱匠是不愁没饭吃的。那时候,死一个人不象现在这么省事。这可并不是说,老年间的人要翻来覆去的死好几回,不干脆的一下子断了气。我是说,那时候死人,丧家要拚命的花钱,一点不惜力气与金钱的讲排场。就拿与冥衣铺有关系的事来说吧,就得花上老些个钱。人一断气,马上就得去糊“倒头车”——现在,连这个名词儿也许有好多人不晓得了。紧跟着便是“接三”,必定有些烧活:车轿骡马,墩箱灵人,引魂幡,灵花等等。要是害月子病死的,还必须另糊一头牛,和一个鸡罩。赶到“一七”念经,又得糊楼库,金山银山,尺头元宝,四季衣服,四季花草,古玩陈设,各样木器。及至出殡,纸亭纸架之外,还有许多烧活,至不济也得弄一对“童儿”举着。“五七”烧伞,六十天糊船桥。一个死人到六十天后才和我们裱糊匠脱离关系,一年之中,死那么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