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新儒学批判 >

第77章

新儒学批判-第77章

小说: 新儒学批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又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标志着新的科学时代的到来,并促进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

    它不仅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技术结构,更新了工业生产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改变了农业和其他生产部门的原有面貌。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凭着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社会财富。

    相应的,社会的公共事业、通讯手段、交通网络、住房条件、娱乐设施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原来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只有天堂才会有取之不尽

…… 549

    新儒学批判725

    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而现在,现实中的财富比他们想象中的天堂还要富足。

    然而,人类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当他们贫穷的时候,贪求富足,而当富足起来之后,又觉得精神恐慌,无所适从。

    两千多年前的罗马人就是这样。当他们局限于台伯河畔自耕自食、生活不甚富足的时候,生活简朴,精神充实,有着良好的社会道德。而一旦国家富强起来,社会风气随即败坏,人们变着法子消遣享受,还是觉得精神空虚,生活无聊,相应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社会现象和荒唐行为也就应运而生。尼录皇帝就是一例。他穷奢极欲,尚不满足,竟生出一个极荒唐的念头,想看看整个罗马城在一片火海中的光景。

    现代西方人比起古代罗马人来,其富足的程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他们不再为物质生活而操心,非但吃不完用不尽,而且其财富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在穷苦人看来,富人的富有肯定是一件极幸福的事情,却不知富人亦有富人的烦恼和痛苦。人生虽不完全是为了物质享受,但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却又是最为痛苦的。

    正惟如此,金钱才富有魅力,人们在金钱面前才会六亲不认,丑态百露。然而,正因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在人生中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当物质享受一旦得到满足,人生的意义也就成了问题。可以说,穷人与富人生活在两个世界,有着两种追求,也有着两种痛苦。

    富人的痛苦,生于一种富人病。这种病是穷人不可能有的,穷人也没有必要去效颦。富人吃多了山珍海味,就会厌食,觉得吃什么都没味,整天捧着饭碗望着菜碗发愁。有时候,他们看着穷人吃粗菜淡饭津津有味,很是羡慕,但一旦

…… 550

    825新儒学批判

    要他们吃上几顿,又觉得受不了。

    然而,尽管富人们厌食,吃东西没口味,生活无聊,但对穷人来说,富人的生活始终是有吸引力的。一方面,他们想的就是吃好穿好,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做上富人,也自然体会不到富人的烦恼。这是由人之为人的本性所致,是生物学上的规律,由肠胃所决定,任何道德教化都改变不了。如果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人,也学起富人来,嫌胃口不好,望着肉鱼蛋发愁,这样的人,不是身体有毛病,就是神经有问题。健康的人,绝不会这样的。

    本世纪中西两方的差距,也就是富人与穷人的差距。按照近年“三个世界”的理论,西方各国是“第一世界”

    ,中国是“第三世界”。这两个世界既是制度的不同,文化系统的不同,也是贫富之不同。贫富的差距,决定着生活于这两个世界中的人,各有着自己的追求和自己的苦恼。

    就西方人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富足,有了富足之后的不安和担心,也有了对其社会与文化的反思与批评。而我们中国人,至今尚在“发展”之中,属于“发展中的国家”

    ,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把经济搞上去,走上富强之路,解决温饱问题。虽然也许有极少数人已经开始厌食,嫌胃口不好,但对绝大多数的国民来说,奋斗目标仍是“奔小康”。在国未强民未富的情况下,我们实在没有资格去批评现代工业文明,没有资格去感染西方人的富人病。没有科技,没有对物的世界的追求,国何以强,民何以富,人格何以挺立,心性何以安静?今日许多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也有许多国人自己瞧不起自己,似乎黄皮肤黑眼睛天生的不如白皮肤蓝眼睛。为何会有此种偏见产生?要

…… 551

    新儒学批判925

    知道,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许多方面的成就并不比外国的差,中国人也不是天生的愚笨。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我们穷,和因为我们由于种种不应该有的内耗而一次又一次地失去机遇。我们的当务之急是真正的走上民主与科学之路,而不是在民主与科学尚未发展起来或刚刚发展起来,就吹毛求疵,一个劲地挑毛病。

    研究历史与文化,作中西文化比较,总得首先把握好本民族的具体情况。倘若人家患什么病,我也得患什么病,而不管这病是不是自己该患的或有没有资格患的,那就真正的是一种崇洋媚外的附庸风雅,真正的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 552

    035新儒学批判

    第十章 传统与现代化

    传统的动态理解

    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上,人们的头脑里常常有一思维上的死结。这就是:一方面,要创新就必须突破传统,只有在批判传统的基础上才有创新的可能。而且,社会每前进一步,事实上也就是对传统的一次否定。另一方面,创新又绝非无根无柢的事情,一切创新都离不开传统,创新也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正因为这样,每当社会处于变革时期,新旧两派人物常常各执一端,都可说出些道道来,而且似乎都在理。文人们打着这种笔墨官司倒不打紧,只是苦了那些心系国事但又欠于理论思维的一般百姓,和便宜了那些擅长权术的统治者。也就是说,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上,百姓们常常无所适从,权贵们又常常将其作随意的处理,作为愚民和役民的工具。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们就是最善于用这一招的。每当要推行自己的一套,他们常常是反传统的,反

…… 553

    新儒学批判135

    本本主义,反经验主义,强调一个“新”字。而当他们面临一种新的思潮或新的做法的挑战时,为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又常常搬出传统主义来。有时候,他们在同一时期,左手拿着反传统的矛,右手拿着维护传统的盾,口里时而喊着反传统的口号,时而宣扬维护传统的意义,全然不顾自己的自相矛盾。

    不过,上述两方面的选择,统治者们所喜欢的还是后者,即用旧的反对新的,用死的拖住活的。因为从根本上说,任何统治者都想图个天下稳定,反对各式各样的新思潮来扰乱他们的统治秩序。

    新儒家维护传统,极力高扬传统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其思想动机与历代统治者对传统的偏爱,自然不是一回事。但是,他们对传统的恋情,以及在此种恋情下的种种努力,又很可能助纣为虐,为某些政治顽固分子所利用。我们指出这一点,或许新儒家不会同意,比如徐复观就把他们的思想同30年代的十教授宣言区别开来。但问题是,当年的十教授的文化主张成了“专制独载的护符”

    ,而与之相差无几的新儒家又如何能够避免专制独裁者不把他们的文化主张作为护符呢?

    但不管怎么说,新儒家对传统的恋情,绝不是工具性的动机不纯。

    虽然他们高扬传统,有反对自由派西化的动机,但此动机却是来自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新儒家诸先生都是些能拿自己的思想作主的人,尽管他们这“自己的思想”在理论上存在这多那多的问题。指出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人格的方面讲,新儒家诸先

…… 554

    235新儒学批判

    生是值得敬重的。他们对传统的情感是真切的,而真切的情感,不管是对是错乃至后果怎样,都是值得同情、理解甚至尊敬的。

    问题是,新儒家都是些饱学之士,为何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始终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呢?

    其实,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关键不在于要不要传统,而在于怎样理解传统。

    从理论上说,传统是现代化的基础,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什么现代化。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的积聚就是传统。由此决定着人又是传统的产物。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传统,同样不可能有离开传统的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生活在先辈为我们创造的文化传统之中。他不仅靠传统哺育,同时又深受传统的制约。人不能离开传统,就像他不能离开大地和空气一样。

    因之,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传统是打不倒的,也不应该去打倒它。新儒家也正是在这样一层意义上,高扬传统的价值。他们的著述和演讲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原因也就在于人同传统这种不可离弃的关系。

    但是,新儒家心目中“传统”二字的意蕴,是有限制的。

    他们所高扬的“传统”

    ,只是本民族文化的传统,而不是人类文化的传统。在他们的思想网络里,似乎一个民族只能接受与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不能将整个人类文化的传统作传统看待。尽管他们中有人(如方东美)也曾强调过,不仅要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吸取印度人和西方人的传统。

    但是在他们看来,外来的传统只是别人的传统,而不是自己的传统,因而也只能起些辅助性的作用,中国社会问题之解

…… 555

    新儒学批判335

    决主要还得靠“吾家旧物”。也就是说,虽然他们也主张学习外来文化的肯定成果,但这只能是“借用”

    ,而不能看作是自己的文化传统予以继承。

    事实上,如果我们跳出狭隘的民族文化本位主义的圈子,以一种世界人地球人的眼光,将整个一部人类文明史作动态考察,则不难发现,传统既是民族性的,又是世界性的。具体说就是:在传统的封闭社会,传统主要是民族性的,而在今天的开放社会,传统则主要是世界性的。

    传统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与外界接触不多。他们的文化主要是本民族本地区人民创造发明的成果,外来的因素很少。相应的,他们对别的民族别的地区的文化也了解不多,亦很少将其文明成果“借用”过来。这时候,人们主要是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的人,而不是世界人地球人。他们虽然也有“世界”或“天下”的观点,但是这“世界”与“天下”只是他们知识所及的小范围,而不是真正的世界与天下。比如,古代希腊罗马人的“世界”

    ,就是他们活动所及的地中海世界;春秋时期中国文人的“天下”

    ,主要是他们活动所及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所谓“治国平天下”

    ,“国”为诸侯国,“天下”为周天下。

    而现代社会则不同。它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正如前文我们所反复说到的那样,一旦世界各民族的历史连为一体,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再闭关自守。其国民既是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的人,同时又是世界人地球人。相应的,各民族的文化成果也就不再仅仅具有民族性,而是作为整个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某种思想某种创造发明甚

…… 556

    435新儒学批判

    或某种技术改进一经产生,不仅即刻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且被广泛研究或应用。

    而且,在世界历史连为一体的今天,就连古代各民族在封闭格局里所积聚的文化成果,也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今天的英国人可以说莎翁是英国的骄傲,却不能说莎翁的文学遗产仅仅是他们的财富。同样道理,今天的中国人可以说曹雪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却不能说《红楼梦》仅仅是中国人的财富。

    如此理解传统,可以帮助我们解开本节开头部分所提到的那种思维上的死结。既然传统经过了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换,那么我们今天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也就无需困惑,无需在两难的选择中无所适从,难圆其说,同时也斩断了某些不存好心的人利用传统与创新关系的二难理解而愚民与役民的可能。由此亦可见,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行者的反传统,所反对的只是中国固常的传统,民族意义上的传统,而非世界意义上的传统。相反,他们的努力是以大传统反对小传统,以世界性的传统反对民族性的传统,以开放性的传统反对封闭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