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美学 >

第78章

美学-第78章

小说: 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普夫费尔 (R.Pfeffel),十八世纪德国寓言诗人。

……………………………………………………………………………………………………………………………
0 2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究竟有什么吸引力呢?这种把人打扮成为动物的把戏不可能 有多大吸引力,如果在猴子和狗的喜剧之外还要求更多的或 不同的东西,—— 其实在这种喜剧里唯一的兴趣,除掉打扮 得巧妙之外,就在于动物的本性和外貌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对 比。布莱丁格 ① 因此把·惊·奇看作寓言的真正的魔力。但是在 原始的寓言里,出现能言的动物并·不·曾被人看作不寻常的·可 ·惊·奇的事。因此莱辛就认为运用动物对于使叙述·简·洁·易·懂是 一个很大的方便,因为动物的特性,例如狐狸的狡猾,狮子 的宽宏大量和豺狼的残暴,都是人所熟知的,所以利用动物 就可以避免狡猾、宽宏大量之类抽象概念,而代之以具体的 形象。但是这种方便并不能根本改变单纯打扮的猥琐情况,而 且拿动物来替换人在大体上也有不方便处,因为动物形象毕 竟是一种假面具,谈到·易·懂,它对于意义能说明也能隐蔽。
属于这类的最杰出的寓言应当是列那狐 ② 的古老故事, 可惜它不是一篇真正的寓言。
   c)作为·第·三阶段,我们可以举下面的一种处理寓言的方 式来结束本节所说的话,不过这最后的一种已开始越出寓言 的范围。寓言的巧妙一般在于从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之中,找 出一些事例,可以用来证明关于人的行为仪表的带有普遍性 的感想,同时却不至歪曲动物界和自然界的真实生活情况。至

布莱丁格 (Breitinger,1701—1767),瑞士屈黎西派文艺理论家,著有 《批判的诗学》。
② “列那狐”是中世纪在法国和德国民间流行的关于禽兽(特别是狐狸)的
一些讽刺性的小故事。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1 2 1

于把所谓道德教训和个别事件联系配搭起来,这却只出于作 者的任意幻想和巧智,因而·单·就·它·本·身·看,只是一种戏谑。在 这第三阶段所出现的寓言就属于这一种。寓言的体裁是用在 戏谑方面的。歌德用这种体裁写过许多巧妙的饶有风趣的诗, 下面的《吠犬》就是一个例子 ① :
骑马大街小巷, 我自作乐寻欢; 马后汪汪狂吠, 犬乎汝太颠狂! 守厩是汝本分, 为何马后追踪! 如此喋喋不休, 只为报我行程。 但是在这种寓言里,也象在《伊索寓言》里一样,所用 的自然界形象须按照它们的真实性格而描绘出来,在它们的 动作和希求之中须展示出和它们极相类似的人类的情况、情 欲和性格特征。上文提到的列那狐就属于这一类,不过故事 的成分较多,真正寓言的成分较少。其中内容反映出一个无 秩序无法纪的时代,邪恶,软弱,卑鄙,残暴,鲁莽,不信 宗教,宗教在尘世生活只维持一种表面的统治和法律,这些 情况导致到处取得胜利的只是狡猾、奸诈和自私自利。这就 是中世纪的情况,在德国特别猖獗。强大的封建公侯虽然在

① 窥诗意似是讥诮批评家们。

……………………………………………………………………………………………………………………………
2 2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表面上对国王恭顺,实际上是为所欲为,抢劫,谋杀,压迫 弱者,背叛君主,设法邀王后的恩宠,所以这些故事还可勉 强维持住一个融贯的整体。这就是涉及人类的内容,但是它 在列那狐的故事里却表现为情况和性格的整体而不是以抽象 的语句表达出来的,由于这种内容的邪恶,它也就符合用来 作为它的表现形式的那种动物本性。因此,把事变的经过完 全放到动物界,也并不使人感到离奇,而这种打扮也不至显 得只是一些凑在一起的个别事例,它的个别性被消除了,显 现给我们看的是一定程度的普遍意义,使我们感觉到:世间 事原来一般如此。滑稽的风趣就在于这种打扮本身,其中戏 谑和玩笑是和主题的辛辣的严肃性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打扮 把一般人性纳到动物界的框子里突出地表现出来,而对动物 界本身也描述出许多最有趣的特征和最能显出特徵的故事, 所以尽管它尖酸,我们却觉得摆在面前不是一种邪恶的任意 的东西,而是一种有真实意图的严肃的戏谑。

2.隐射语、格言和宣教故事

a)隐射语 ①

·隐·射·语和寓言有一个一般的类似点:它也采用日常生活

① 隐射语(Die Parabel)实际上仍是一种寓言,在西方,文艺批评家把它
另立一名目。下文宣教故事 (Apologie)也是如此。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3 2 1

范围中的事件,但是它赋与这种事件的目的以一种较高较普 遍的意义,用意在使这种意义通过单就本身来看的日常事件 成为可理解可观照的。
   但是同时隐射语和寓言也有区别:它所用的日常事件不 是取自自然界和动物界,而是取自·人·的行动和希求,这是每 个人一眼看到就很熟悉的;它所选取的个别事例本身象是微 不足道的,但是它这一个别事例暗示出一种较高的意义,因 而使它具有较普遍的兴趣。
   因此,就·内·容而言,意义在范围上扩大了,在含蓄丰富 上加深了,就·形·式而言,有意识的比喻和对普遍教训的抽绎 所显出的主体作用现在就更为突出了。
   隐射语古时还是与一个完全实践性的目的结合在一起 的,例如居鲁斯 ① 用来煽动波斯人造反的那个隐射语 (希罗 多德的《历史》卷一,第126章),他写信给波斯人,叫他们 携带镰刀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去。到了那里,他命令他们把地 里荆棘砍光,做了一天苦工,把那块地变成可耕种的地。第 二天,他们休息过,洗了澡,他把他们带到一个草地上去,用 丰盛的酒肉犒劳他们。欢宴之后,他问他们这两天之中哪一 天使他们感到最快乐。他们都一致说是第二天,因为给他们 带来的都是些好东西,而第一天却是辛苦劳累的一天。接着 居鲁斯就大声喊道:如果你们跟我走,将来还会有许多象今

① 居鲁斯(Cyrus)号召波斯人民起义,反抗当时的暴君,做了波斯王,征
服了亚洲西部许多国家。他生在公元前六世纪。

……………………………………………………………………………………………………………………………
4 2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天这样好的日子过;如果你们不跟我走,就会有数不尽的象 昨天那样劳苦的工作等着你们。
   我们在《新约》的几篇《福音》里所见到的隐射语和上 引的例子颇类似,但是在意义上具有远较深刻的兴趣和远较 广泛的普遍性。例如播种人的故事 ① 本身是很平凡的,替天 国的教义打比喻,才见出它的重要意义。这个隐射语的意义 完全是宗教的教义,运用人事来加以形象化,它在教义和人 事之间见出关系正如《伊索寓言》在人事与动物生活之间见 出关系一样。
   就内容涵义之广来看,薄迦丘的著名的故事和福音里的 隐射语也颇类似,莱辛在《智者纳丹》里把它改成三个戒指 的故事 ② 。单就它本身来看,这个故事也是很平常的,用来暗 示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种宗教的差别和合法性,内 容就显得极其广泛了。如果从最近的运用这种体裁的作品中 举例,我们可以举出歌德的一些隐射语,例如《猫肉饼》。在 这篇故事里一位俏皮的厨师同时又要当猎人,但是打到的不 是一只兔子而是一只猫,他拿出他的最好的手艺把猫烹调好, 就款待了客人。这当然隐射牛顿,充兔肉饼的猫肉饼隐射数

播种人的故事见《新约》《路加福音》第八章,耶稣用种子所落到的土壤 不同,结实不同,来比喻上帝的道理说给不同的人听,就会起不同的作 用。
② 莱辛的 《智者纳丹》采用薄迦丘的《十日谈》中“三戒指”的寓言,来
代表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要旨在宣扬宗教方面的思想自由和容 忍。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5 2 1

学家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不成功的试探。歌德的这类隐射语, 象他的寓言一样,往往取戏谑的口吻,藉此排遣他在生活中 所遭遇到的烦恼。

b)格言

   在这个从外在事物出发的比喻的领域里,·格·言处在中间 地位。它有时可以转化为寓言,有时又可以转化为宣教故事。 在大多数情况下,格言从人的日常生活中采取某一个别事例, 但使它具有一种较普遍的意义。例如“一只手洗另一只手”, “各人自扫门前雪”,“替旁人掘墓的人自己要落到墓里”,“你 给我解饥,我就给你解渴”,如此等等。隽语警句也属于这一 种,在近代歌德也写得很多,非常美妙而深刻。
在这类比喻中普遍意义和具体表现都不是分裂开来、互 相对立,而是形象恰好表达意义的。

c)宣教故事

   第三,宣教故事也可以看作一种隐射语,它不仅以·比·喻 的方式运用个别事例去使一种普遍的意义呈现于感性观照, 而且在这个个别事例的外衣本身上就带来并且表达出一种普 遍的教训,—— 因为这个普遍的教训实际上就已包含在这个 个别事例里,尽管这是只作为个别例证而叙述出来的。在这 个意义之下,歌德的《上帝和印度舞女》就可以称为宣教故

……………………………………………………………………………………………………………………………
6 2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事。这是基督教中的忏悔的抹大拉的马利亚的故事 ① 采取了 印度的打扮。印度舞女 ② 显示出同样的卑屈,在爱和信仰上 同样坚强,上帝考验了她,她经受住考验,因而得到了崇敬 和赦宥。在宣教故事里,叙述的进行方式使得故事的结局无 须经过比喻就可以见出教训本身,例如《掘宝者》:
日里工作,夜宴宾朋, 辛苦一周,欢宴称心, 这就是预示你的未来的谶语。

3.变形记 ③

   我们须把它和寓言、隐射语、格言以及宣教故事分开来 谈的是·第·三·种·体·裁,即·变·形·记。这类作品当然具有象徵的神 话的性质,但是把精神界事物和自然界事物明确地对立起来, 使一种现存的自然界事物,例如岩石、动物、花或泉水之类, 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即精神界事物的堕落和所受的惩罚,例

抹大拉的女人(Magdalene)即《路加福音》第八章吻耶稣脚的那个妓女, 因为她忏悔,耶稣免了她的罪。
② ③ 变形记(Metamorphosis Verwandlungen),源出纪元前一世纪罗马诗人
奥维德 (Ovid)所著的 《变形记》,专指神和人变成鸟兽木石之类。


歌德的 “Bajadere”的主题是一个印度妓女因忏悔而得到赦宥。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7 2 1

如斐罗米尔、庇耶里德九姊妹、纳什苏斯和阿越杜莎 ① 之类 都由于某一种错误、情欲或罪过,堕落到无穷的罪孽灾痛里, 因而被剥夺去精神生活的自由,转变成为一种自然界事物。
   所以从一方面看,自然界事物不只是看作一种外在的散 文式的东西,例如山、泉、树木之类,而是另外还给它一种 与出自精神的行动或事迹相联系的内容。岩石并不只是一块 顽石,而是尼奥伯本人在为她的儿女哀泣 ② 。从另一方面看, 这里的人的行动代表着一种罪过,变形为一种自然现象则代 表着精神界事物的堕落。
因此,我们须把人和神变形为自然界事物的情况和真正 的·不·自·觉·的·象·征·方·式区别开来。在埃及,有时是用动物的秘

斐罗米尔 (Philomele) 希腊传说中雅典国王的公主,被姐夫特鲁斯 (Tereus)强奸,并割去舌头,以免泄露秘密,她把这件事绣在一幅帷幕 上,让姐姐普洛克涅 (Prok-ne)知道了,普洛克涅忿恨之下把儿子杀 死作肴给丈夫吃,丈夫发见了,拔刀要杀这姐妹两人,正在这紧要关头, 天神把姐夫变成一只戴胜鸟,姐姐变成一只燕子,而斐罗米尔则变成一 只夜莺。庇耶里德九姊妹(Pieriden)和女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