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

第33章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第33章

小说: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大批房地产公司倒闭之时,一些今天知名的房地产企业却在萧条的市场环境下或刚刚起步,或壮大起来。

1994年,积累了第一桶金的张力力邀来自香港的李思廉投身房地产业,于是两人共同投资2000万元,组建了广州天力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股权。在这之后的20多年里,两人携手写下了中国经济界的一个新传奇——富力神话。起步头一年,富力买下一家工厂的地皮,开发了第一个小区项目——富力新居,也开始了富力改造旧厂房的历史。房子以每平方米3000多元开盘,购房者排起了长队,因为当时市场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产品。由此双子星成功掘得“第一桶金”。

1994年,楼忠福像一只出笼的雄鹰,露出前所未有的会心微笑。这时的广厦总部已从东阳迁到了杭州。同年,广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产权关系彻底理清,股份制改造工作也使广厦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楼忠福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上市。

对于一个民营企业,上市谈何容易。中国的股市,初衷就是为了国有企业解困而设的,上市的指标都掌握在省政府和各个部委手里。不少人都在暗地里讥笑楼忠福白日做梦。

但爱做梦的楼忠福对于“机遇的盛宴”,向来习惯不请自来。1996年10月,楼忠福得知建设部有一个上市的指标,便立即申报,同时向建设部申报的还有广州、上海、南京和长春的四家国有建筑企业集团。

广厦的申报材料很快就得到回复,建设部分管此事情的副部长在材料上有批示,大意是:“这么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也能上市吗?”

楼忠福心有不甘。没过多久,他得知这位副部长正在宁波考察,就立即赶了过去。等楼忠福赶到宁波,副部长已经到了杭州,出席一个建筑行业的全国性会议,楼忠福立马赶回杭州。

“楼忠福,你们广厦的事情等以后再说吧!就一个名额,这么多国企都不够分。你自己想想你们有资格上市吗?我现在马上就要开会!”

“部长,能不能给我五分钟,听我说说。”

副部长把手一抬,看了一下手表,离开会时间还有六分钟,就说:“好吧!就五分钟,你赶紧说!”

楼忠福非常扼要地讲了三点: 第一,广厦虽然只有八亿元的规模,但广厦的每一分钱都是职工们辛辛苦苦赚的,其他那几家国有企业的规模再大,也是国家给的,几十亿元也不算多;第二,建设部的上市指标和额度给民营的广厦,肯定比给那些国有企业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广厦已经明晰了产权,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而且非常规范地经营了三年;第三,广厦比那些国有企业有更强烈的上市愿望,会更加珍惜这个机会。

楼忠福的话讲完了,副部长若有所思地说:“你说的不是没有道理,现在要开会了,你的问题我们还是再说吧!”

副部长虽然没有表态,但足以让楼忠福感觉到希望的曲线已经触底反弹了。

又经过反复的游说和公关,1996年12月,广厦终于闯过了建设部这一关,赢得了与其他几家国有建筑企业一起竞争建设部一个指标的机会。

最终,建设部的唯一指标给了广厦。

1997年初,中国证监会同意广厦申报上市。

整个过程就像美国大片《生死时速》一样惊险、曲折和富有戏剧性,好在最后广厦还是一路有惊无险,笑到了最后。

1997年4月1日,“浙江广厦”A股3500万股股票被批准发行,融资近两亿元。4月1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内,楼忠福手执木槌,轻轻地敲响了那面挂着大红绸缎的铜锣。

广厦成功上市解决了资金难题,为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此后,广厦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陈劲松的世联地产、陈华的京基地产、吴亚军的龙湖地产、张宝全的今典集团、潘石屹的SOHO中国、孙宏斌的顺驰地产……不知是不是巧合,如今在房地产市场上风头正健的不少民营企业,却正是在市场不景气的这一阶段创立、发展起来的。

1994年,中国房地产界的又一匹黑马横空出世。他,就是那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孙宏斌。从加盟联想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到锒铛入狱的身陷困境;从到天津创办顺驰的辉煌,到纵横资本市场的游刃有余……20多年来,这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监狱出来后,孙宏斌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和柳传志握手言和。据说,当孙宏斌的妻子听说了他与柳传志聚会后,她哭着说:“你忘了受的苦吗?”孙宏斌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沉默。

对于四年的牢狱之灾,孙宏斌说得并不多,但是从不多的言语中可以看出,这次挫折让孙宏斌成熟了许多。“刚进去的时候,你肯定想不通,这没法想通。但后来,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我光在看守所里就呆了两年半啊!每一天都很长,但每一天都是一样的,过一天跟过一年一样。现在回想起来,我在监狱里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了这种经历后,人会成熟、宽容很多。”

孙宏斌感言:“现在回想起来,在联想之所以会出现那种结局,主要是性格问题,我和柳总的性格都太强了。”孙宏斌出人意表的偏执与近乎僵硬的冷静,使得老江湖柳传志对其刮目相看。面对这个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无比落寞的昔日手下,一向爱才的柳传志不禁大动恻隐之心,他答应帮助孙宏斌开始自己的新事业。

孙宏斌怀揣着柳传志借给他的50万元,去了天津。他租了一个临街的小院子,办起了一家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并给公司起名叫顺驰,也就是“孙氏”的谐音。他以二手房中介开始了个人创业,他想获得比常规更快的发展。

1995年初,在柳传志和中科集团董事长周小宁的支持下,顺驰和联想集团、中科集团成立天津中科联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第一个项目——香榭里。由于没有经验,这个建筑面积只有一万平方米的小项目并没有多少盈利。后来,联想和中科集团将全部股份转让给顺驰,公司更名为天津顺驰投资有限公司。1997年,顺驰抓住了天津危房改造和安居工程等机遇,开发了顺驰名都,这是顺驰运作的第一个成片开发项目,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顺驰大获全胜,投资回报率是200%,孙宏斌的第一桶金到了手。到2002年,快速成长中的顺驰在天津累计开发了30个项目,占有全市房地产总开发量的20%。

不过在他眼里,突击显然不是他梦想的全部。完成原始积累后的孙宏斌开始有了他自己视为“更伟大”的商业计划。他已经不满足于自己只能在天津发展,这个雄心勃勃的人把目光瞄准了一个更大的天地: 全中国。

孙宏斌出征全国,第一个大的战役就选在北京。2002年12月8日,北京市首次拍卖大宗国有土地——大兴区黄村卫星城北区1号地。偌大的国际饭店会议大厅座无虚席,共有十家房地产商报名,其中有华润、住总、广东富力等知名企业,尽管顺驰也在其中,但一开始并不太起眼。竞拍结果,顺驰以高出起拍价一倍多的9。05亿元拿下这块地。当天晚上,顺驰宣布: 6个月后大兴项目将上市销售。顺驰的出价让业内人士大呼不解,根据他们的测算,该项目的房价每平方米将达6300元,高出同一区域的项目约2000元。

2003年,顺驰吹响了全国扩张的号角。孙宏斌把他的个性特征深深地印在了他的企业上,他甚至独创了一套用“五个盖子盖十口锅”的高速开发运转模式: 高价拿地,缓交地款,立即开盘,迅速回款。顺驰的举动让业内感到匪夷所思、目瞪口呆。

2003年8月,中城房网会议在重庆召开。轮到孙宏斌发言,他先是云里雾里地侃了一段,然后突然说:“顺驰今年销售额要达到40亿元,我们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也就是要超过在座诸位,包括王总(指王石)。”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只见王石脸有些拉长,话中有话:“你不可能这么快超过万科,是不是要注意控制风险?”孙宏斌竟然毫无顾忌:“王总,我们可能超不过,但是你总得让我们有理想吧。”他又话锋一转:“十年前,我刚从监狱出来,什么都没有,就算做不到,我怕什么!”

顺驰中介业务突飞猛进。到2004年,已进入全国18个城市,连锁店数目已达700家,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中,在武汉短短一年内就发展连锁店60家,遍布江城三镇。

跟随中介的扩张,顺驰快马加鞭地在全国攻城略地,叱咤风云。顺驰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武汉、石家庄、济南、郑州、荆州等城市获取20余个项目,建筑面积将近1000万平方米,轰动全国。顺驰初步完成了华北、长三角、中原、中南地区的总体战略布局。

孙宏斌在文章中宣称:“对信念的偏执创造奇迹。历史是这样写就的,竞争版图是这样重画的,世界是这样改变的。”

2003年10月22日下午,孙宏斌收到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撤销1992年8月22日判决,改判孙宏斌无罪。正在此时,孙宏斌从手机里获悉顺驰在苏州竞标两块地成功。在海淀区法院门口,孙宏斌泪流满面。

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孙宏斌终于迎来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可能是缘于他天生的狂傲不羁的性格,也可能是由于他的特殊的人生经历,在孙宏斌执掌顺驰的短短几年时间里,顺驰集团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扩张成长着。

到2004年,顺驰的年销售额达到了100亿元,单从销售额上可以向任何一家开发商叫板。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扩张举措让孙宏斌确信,顺驰可以很快坐上中国房产界的头把交椅。

2004年8月,博鳌论坛。王石在发言中频频指向顺驰:“100亿,这是吹牛。”其后,多名房地产界大腕也纷纷向孙宏斌“发难”。对于同业的质难,孙宏斌在演讲的最后时刻一如既往地自信,他在讲台上振臂高呼:“温室里只能长西红柿、黄瓜,还有茄子,经历了狂风暴雨之后,顺驰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全场几百人起立,为他长时间鼓掌、叫好。

2005年,顺驰即以42个房地产项目,迅速成为中国新一代的地产巨鳄。

然而,也就是短短一年,2006年9月,这个势如破竹的房地产大鳄股权易手,宣告了这个帝国的倒下。尽管如此,顺驰模式也给中国房地产界留下了太多的震动与思考。

可以说,孙宏斌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招数来使他的地产帝国得以实现。孙宏斌的自信和疯狂造就了顺驰,但也是他的野心和急于求成毁了顺驰。在顺驰的疯狂扩张和孙宏斌追求的“快”中,顺驰迎来了致命的三“高”: 高土地成本、高人力成本、高财务费用。顺驰所到之处,不仅地价大幅上升,而且人力成本和财务费用也跟着飞涨,内部管理存在巨大隐患。

孙宏斌日后说,如果“老天”再给他一年时间,就足可以消化掉所有的财务风险,实现全国战略的“完胜”。可惜,“老天”没给他一年的时间。这“老天”其实就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就在顺驰在各地疯狂“吃”地的同时,全国房地产市场已呈现过热现象。2005年3—5月间,国家一连串的调控措施高调出台,不仅改变了消费者购房的价格预期,而且改变了政府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支持理念和支持方式,从而直接导致了购买力的迅速下降,楼市成交量的急速萎缩。房地产业的冬天突然降临了。

在所有受到冲击的开发商中,正奔跑在扩张道路上的顺驰无疑是受创最大的一家。顺驰的问题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个视现金为第一要素的企业家,最终还是败在了现金的断流上。无奈之下,孙宏斌不得不作出一项艰难的抉择: 以最高不超过12。8亿元的价格卖掉了顺驰的控股权。即使面对“贱卖”的命运,孙宏斌依然不改狂妄性格,在和路劲董事长单伟豹签约时,孙宏斌对其说:“我相信这是你一辈子做得最合适的投资。”

对孙宏斌的评论可谓铺天盖地,但有一句最经典:“他以速度击垮一切竞争对手,然后,自己也被迅速击垮。”

如今,孙宏斌还是孙宏斌,他的江湖故事还在上演,不过承受力、意志力和洞悉力超常的孙宏斌一改往日的高调,甚至沉默。2009年12月,沉寂三年多后,孙宏斌再次回到了人们视野。这一次,他带着融创中国站在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大门口。在经历了顺驰的惨痛教训后,孙宏斌“只做不说”的沉稳帮助他此番闯关成功。

晋商是中国商帮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山西人孙宏斌的性格也注定他会在晋商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经验也好,教训也罢,孙宏斌给中国房地产界带来了太多的激情和梦想,十分难得。

1994年

● 2月,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