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开国大典6小时 >

第21章

开国大典6小时-第21章

小说: 开国大典6小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标志。国旗是与一个国家的尊严紧紧连在一起的。
    但是,临近开国大典的那个凌晨,要不是周恩来的博识和细心,国旗问题差点造成
国际性的影响。
    10月1日凌晨,又是一个通宵未合眼的周恩来敲开了值班室的门,想再了解一下开国
大典的准备情况。
    值班员一下愣了,瞪着一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一个问题都讲不清楚。
    看到值班员这副神态,周恩来不禁皱了皱眉,再没说什么,抓起电话直接打到天安
门城楼,口气很严肃。
    天刚蒙蒙亮,周恩来又登上天安门城楼。
    在天安门城楼上值班的是苏凡。他问了苏凡几句话,又在城楼上转了一圈,然后走
下石阶,来到天安门广场,从远处观察天安门城楼布置的效果。
    突然,周恩来问工作人员:“城楼上挂的哪国国旗?”
    工作人员愣住了,一时不知怎么回答。
    周恩来说:“这成了越南国旗嘛,你们赶快去拆下来。”
    原来,天安门城楼的正面休息厅用了八面镂空的大屏风装点门面。日本美术家肖野
觉得原来的背景封建气味太明显,就设计出一套方案,把主席台背后的八面大屏风用大
木框罩住其中六面,只留中间两面当门。大木框正中放一颗金色大五星,用20匹红布显
出长方形光芒。
    周恩来审查过这个设计方案,却没料到从远处眺望红布的光芒会融成一片。
    当时背景布置好后,众人从近处看,连声称赞,没想到从远处看,因20匹红布的光
太浓艳,给人的视觉效果是一片红光,像一片红布中央缀着一颗五星,成了一面越南国
旗。
    周恩来主动承担责任说:“这是我的疏忽,不怪你们。”工作人员赶快跑上城楼,
把木框拆了下来。
    但是,当天报纸还按原来的样子作了报道:“城楼正中有巨大金星,下面烘托了巨
幅红布褶成的光芒,红黄交织。”
    事实上,这个红黄交织的方案已经遭到否决,城楼上的装饰也拆掉了。
    由于周恩来的细心,避免了可能在国际上造成的不良影响。

    2.征集国旗图案启事发出之后

    194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新民报》、《大众日报》、
《光明日报》、《进步日报》、《天津日报》等报刊,刊载了一则启事,征集国旗、国
徽图案及国歌词谱,提出了有关原则和注意事项,并规定8月20日为截止日期。其中对国
旗图案的要求是:(甲)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乙)政权特征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丙)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三
与二之比,以庄严简洁为主;(丁)色彩以红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这则启事从7月15日起刊登8天。国内各报、香港及海外各华侨报纸都纷纷转载。
    国旗征集启事在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机器隆隆的工厂、矿山
到广阔的田野,从人流滚滚的都市到硝烟弥漫的前线,无数工人、农民、战士、教师……
都在热烈地谈论着这则启事。得到征集国旗的消息后,许多人马上动手,着手设计构思。
他们精心设计,反复思考,绘制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图案,标上详细的说明,通过
各种方式寄到北平,寄到新政协筹备组。
    他们把设计、绘制国旗图案当作一件无尚光荣而崇高的事情。
    图案大多不大理想。但每一位应征者关注的是参与,以此方式表达自己对新中国无
限热爱之情,而不完全在乎是否被选中。
    在人民解放军某部,指战员们在阵地上、在战壕里、在枪炮声中,热烈地讨论着应
征国旗和国徽的图样。有的战士高兴地说:“征求国旗图样的意见,说明新中国很快就
要成立了,等新中国成立那天,我要握着枪戴上立功奖章,在国旗下照一张相。”
    饱经枪林弹雨的老战士,还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好前景,
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
    有位战士不善言词,却把对新中国火一般的热情,悄然化为行动。他设计了一幅国
旗图样,与一封家信放在一起。
    他想打完这场战斗就把图样寄往北平。然而,战斗中,他的鲜血全部洒在了解放的
热土上,贡献给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
    当战友们清点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张来不及寄出的国旗图案……在海外,千千万
万爱国侨胞热切地关注着祖国大地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黑暗的蒋家王朝覆灭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即将诞生,饱受欺凌和耻辱的侨胞
们怎不欢欣鼓舞呢?
    当他们得知祖国在向自己的儿女征求国旗、国徽和国歌时,纷纷抱着深切的爱国之
情,捧着中华民族子孙的赤子之心,精心地设计构思出一幅幅国旗、国徽图案,谱写一
首首国歌歌词。这一图案和歌词,从美洲、印尼、马来西亚、朝鲜……飞向解放了的北
平。
    这则为亿万民众所关注的启事,是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一个月以来的一个重
要成果。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6月18日,周恩来主持
了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为了迅速完成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及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
各项准备工作,会议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6个小组。其中第六小组研究草拟国旗、国
徽、国歌、纪年、首都等方案。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国旗!中国最早的国旗,
是1900年清朝慈禧钦定的金龙旗。史载,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洋务派首领李鸿章
在同各帝国主义国家举行通商互派公使的外交谈判中,看到别国政府都悬挂国旗,认为
中华帝国也应有一面国旗。于是,便向慈禧太后奏请制定中国国旗,得到慈禧太后的恩
准。时隔不久,李鸿章便将画有虎、豹、狮、龙、麒麟、八卦等图像的国旗图案面呈慈
德。经慈禧钦定,决定以金龙旗作为大清国的国旗,通称“黄龙旗”。图案中的龙是皇
帝威严的象征,黄色则为满族的代表色。这种国旗最初为三角形,后改为长方形。这便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旗,它一直悬挂到清王朝灭亡。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用横排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作为国旗,
表示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的共和。
    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
日。”这就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这种青天白日旗,早在1894年孙中山创办兴中会时就指示陆皓东设计出来。白日象
征光明,12道光芒代表12个时辰,光芒尖锋象征革命锐进。1905年,兴中会改名为同盟
会,孙中山主张用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加上红底,作为同盟会的标志。红色象征革命。
后来蒋介石掌握了中华民国的领导权,虽仍用青天白日旗,但他不仅没有革命,反而大
肆屠杀革命志士,以至遗臭万年。
    金龙旗和青天白日旗都被历史的尘沙掩埋了。
    为中国拟制国旗图案,第六小组肩负重任。
    第六小组组长是马叙伦先生。
    第六小组副组长是北京军管会主任叶剑英。不久,因叶剑英工作忙,增加沈雁冰
(即茅盾)任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参加第6组的成员有马叙伦、叶剑英、张奚若、田
汉、沈雁冰、郑振锋、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欧阳予情、廖承志13
人。
    马叙伦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博学多才,对语言学、文学、
书法都有研究。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敬仰毛泽东。
    马叙伦,1885年4月27日生于浙江余杭一个世代书香门第。他4岁启蒙读《小学韵语》,
14岁人“养正书塾”读书。1902年,因代学生鸣不平,触怒校方,被学校开除,随即到
上海报界谋生。1911年,他赴日本,由章太炎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办
《大共和日报》,任总编。从1921年起,他曾任浙江省教育厅长、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
国民党北京特别党部宣传部部长等职。抗战时期他积极从事抗日反蒋活动。1946年在上
海发起组织了中国民主促进会。
    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相继爆发,马叙伦为贫困所迫,困居上
海。此期间,汤尔和任华北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曾派专人到沪请马叙伦出任北大校长,
马叙伦一口回绝说:“我是为了抗日救国而被迫离开北大的。现在敌人全面进攻,国难
当头,我岂能回到敌人刺刀下混饭吃呢?”
    1946年6月23日,马叙伦参加上海各界人士举行的反内战示威游行,被推为赴南京请
愿代表。当代表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国民党派遣的特务大打出手,马叙伦身受重伤,
造成震惊中外的“下关事件”。当天,中共代表周恩来立即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强烈抗议,
同邓颖超、董必武深夜赴医院慰问。毛泽东和朱德特从延安致电马叙伦:“先生等代表
上海人民奔走和平,竞遭法西斯暴徒包围殴打,可见好战分子不惜自绝于人民。中共一
贯坚持和平方针,誓与全国人民一致为阻止内战、争取和平奋斗。谨电慰问,并希珍重。”
    l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出五一号召,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马叙伦和香
港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立即通电响应,并于11月27日离香港到东北解放区。
    1949年北平解放。这年2月,马叙伦抵达北平。3月28日,他陪同毛泽东主席、朱德
总司令在北平西郊举行阅兵仪式。他激情满怀,当晚写诗抒怀。4月1日,中国共产党与
南京国民党当局开始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亲自接见马叙伦、李济深、沈钧儒等人,
对和平谈判的情况及今后的方针进行交谈。5月中旬,毛泽东又亲自邀请马叙伦商谈有关
政协筹备、经济建设以及外交贸易等问题。马叙伦心情异常激动,提了许多宝贵意见。
    博学多才的马叙伦,欣然挑起了第六小组组长的重担。
    担任第六小组秘书的是彭光涵。
    担任第六小组的秘书之职后,彭光涵深感自己缺少国旗、国歌、国徽等方面的知识,
压力很大,工作起来显得不顺手,弄得晚上睡不好觉。
    生于1918年10月的彭光涵,广东陆丰县人。1928年,海陆丰革命失败时,他才10来
岁,因受反动派屠杀的威胁,逃到南洋的马来亚。1935年,他参加共青团,1939年入党。
曾任马来亚华侨救国会、马来亚各界华侨抗敌后援会常委。1940年,他返回国内,1946
年调往朝鲜做华侨工作。第二年调回东北哈尔滨工作。1949年,彭光涵调到中央统战部,
参加新政协的筹备事务。
    彭光涵为了解各国国旗、国徽图样和各国纪年,贪早摸黑,一头扎进当时北平各图
书馆和大学,查索有关资料。
    第六小组成员中有不少专家。彭光涵虚心向马叙伦、沈雁冰、田汉、郑振锋、梁思
成等人请教,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指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彭光涵就掌握了有关国旗、国
徽和纪年方面的许多知识,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彭光涵在他的文章中谈了五星红旗诞生的详细经过:1949年7月4日下午3时,叶剑英
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了第六小组第一次会议。
    为了加速小组工作和广泛听取全国人民对制定国旗、国徽、国歌的意见。会议决定:
(一)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名义公开向全国人民发出启事,征集对国旗、国徽、国
歌的意见和方案,推选郭沫若、沈雁冰、郑振锋3人草拟征集条例呈送筹委会批准公布。
    (二)设立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及国歌歌词、歌谱评选委员会;推选叶剑英、
廖承志、李立三、郑振锋、张奚若、蔡畅、田汉、翦伯赞8人组成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
叶剑英为召集人;推选郭沫若、田汉、沈雁冰、钱三强、欧阳予倩5人组成国歌词、谱初
选委员会,郭沫若为召集人。
    会议决定,上述两个委员会除由第六组成员参加外,还要请一些学识渊博的专家为
委员,委托郭沫若、沈雁冰提出初步名单,由常委会作决定。
    会后草拟的征集启事,经周恩来审批后,7月10日送新政协筹委会批准后刊发。
    新中国将是人民的国家,人民的政府,谁不关心它的诞生呢?
    一幅幅图案、一首首歌词雪片般飞向北平。
    短短一个月内,第六小组共收到应征稿件几千件,意见书24件。
    至截止日,新政协筹委会共收到应征国旗稿件1920件,共有图案2992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