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华正文中文版自序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轻微很多,可是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作者:老舍序言 有不少话剧已改编为各种地方戏。戏曲节目改编为话剧的还不多见。为了继承传统,发扬民族风格,理当这么试验试验。不试验便不易找出困难何在。 最近,我试验着把川剧的《荷珠配》改编为话剧。能否上演,演出能否成功,我都不知道。可是,我得到了一点“经验之谈”,写在这里。 一、当我一想作这个试验的时候,就想到:在穿插上,话剧能够更集中,更简炼。我须以此胜过戏曲。这个作到了:川剧的《荷珠配》有十场戏,我给缩减到六场。 可是,这里并非没有问题。戏曲中的过场戏颇有作用,它既能极简单地说明情节的变化,而且有时候又能有声有色。比如说:台上有一家人正在逃难,而强盗或敌兵已到,一家人就面朝内立着,强盗或敌兵疾风急浪地上来,又锣鼓喧天地匆匆下去。这一过场交代了情节,且有声有色。话剧无此便利。话剧可以用效果代替过场,但不如过场那样鲜明生动。...
作者:老舍序收入此集的有六短篇,一中篇;都是在青岛写成的。取名“蛤藻”,无非见景生情:住在青岛,看海很方便:潮退后,每携小女到海边上去;沙滩上有的是蛤壳与断藻,便与她拾着玩。拾来的蛤壳很不少了,但是很少出奇的。至于海藻,更不便往家中拿,往往是拾起来再送到水中去。记得在艾尔兰海边上同着一位朋友闲逛,走到一块沙滩,沙子极细极多,名为天鹅绒滩。时近初秋,沙上有些断藻,叶短有豆,很象圣诞节时用的Mistletoe。据那个友人说,踩踩这种小豆是有益于脚的,所以我们便都赤足去踏,豆破有声,怪觉有趣。在青岛,我还没遇上这样的藻,于是和小女也就少了一种赤足的游戏。设若以蛤及藻象征此集,那就只能说:出奇的蛤壳是不易拾着,而那有豆儿且有益于身体的藻也还没能找到。眼高手低,作出来的东西总不能使自己满意,一点不是谦虚。读者若能不把它们拾起来再马上送到水中去,象我与小女拾海藻那样,而是象蛤壳似的好...
作者:傅佩荣【】第一章 孔子的真诚(一)立志于学1.孔子之学综观孔子这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的智慧是什么呢?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时为春秋时代末期,周史衰亡,礼乐崩坏,文化传统濒于断绝。孔子的祖先为宋国人(殷朝后代),后迁于鲁国定居。他生于鲁国鄹邑(今山东曲阜市附近的尼山),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他由母亲颜征在抚养长大,接受一般乡村孩子的教育,至十五岁告一段落,再自己立志学习,终于以博学知礼而闻名。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二十岁时娶丌官氏(宋国人)为妻,翌年生子孔鲤。孔子做过的职业包括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牧场)与助丧(承办丧事)等。三十岁前后就有学生求教并追随他,形成一个独特的师生团体,以讲学修德与治国利民为其目标。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
作者:疾风第一卷 校园时刻之新生 第一章 引子(更新时间:2005-6-18 1:14:00 本章字数:1789)1.在黑龙江省方县钟伟正在和一帮和他一边大的半大小子一起打扑克,钟伟是这个县的初中毕业生学习对他来说根本就是天方夜谈,父母曾经不下一万次的告戒他一定要好好学习但是对于他来说根本没有取得一点帮助,而相反叛逆的他对学习对学校产生了强烈的仇视,认为学校是他和父母之间的隔阂,中考也没有参加今年18岁因为小学的时候曾经蹲过级,所以比其他同学都要大上一岁,这几个同学的和他的关系是相当的要好,从上初中以来从来就铁在了一起一起打架一起逃学一起炮MM,兄弟几个就在这个夏天一起离开了学校,当然学校的生活是他们留恋的,因为这里的他们是学校的霸主,在他们心中虽然同样的仇恨老师和学校,但是也有着他们心中的成就感....
作者:高满堂 孙建业【简介】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力求真实还原那段悲怆、苍凉、恢弘、悲壮的民族血泪史。书中将再现当年闯关东人放排、伐木、淘金、采矿等大场面,场景横跨半个中国。而在细节上,作者延续了其擅长的在平淡人生中贯串人性关怀的思路,亲情、爱情与故土情的纠结深入人心,对国事、家事、家乡事的担当感人至深。闯关东 第一部闯关东 第一部(1)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首起于山东曹州一带的义和团打起扶清灭洋的旗帜。1900年,八国联军大举进攻京津,清政府束手无策,山东、河北等地的义和团奋起保卫京畿。八国联军大败清兵及义和团,攻陷北京城,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神州大地,飘摇在一片风雨之中……第一章...
作者:强世功【】“行政吸纳政治”的反思——香江边上的思考之一强世功/著 原载《读书》2007第9期关于港英时期香港的政治体制,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比如刘兆佳称之为“仁慈独裁制”,这种体制形成了“隔离的官僚政治形态”;英定国(G. B. Endecott)称之为“咨询性政府”;夏利斯(Peter Harris)称之为“无政党的行政国家”;金耀基称之为“行政吸纳政治”;关信基则干脆称之为“非政治化的政治体制”。在这些概括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 “行政吸纳政治”之说。这个概括不仅影响了后来许多人对港英政治体制的认识,而且影响到对大陆政治体制的认识,比如康晓光就用“行政吸纳政治”来解读中国的政治运作,无疑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作者:老舍第一一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在他的眼中,凡为姑娘者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这相当的人物都在哪里呢?张大哥的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兼天平。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他立刻就会在人海之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是眼睛有点近视。在天平上,麻子与近视眼恰好两相抵销,上等婚姻。近视眼容易忽略了麻子,而麻小姐当然不肯催促丈夫去配眼镜,马上进行双方——假如有必要——交换像片,只许成功,不准失败。自然张大哥的天平不能就这么简单。年龄,长像,家道,性格,八字,也都须细细测量过的;终身大事岂可马马虎虎!因此,亲友间有不经张大哥为媒而结婚者,他只派张大嫂去道喜,他自己决不去参观婚礼——看着伤心。这决不是出于嫉妒,而是善意的觉得这...
作者:宋联可生存篇丛书前言一次,我到西单图书大厦准备买几本公关方面的书给员工参考学习,我发现整个一架子的公关图书中可供选择的实在是不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外翻译过来的,一是学院派的公关教材。前者由于都是国外的案例,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总有些陌生感;后者是学生用书,适用人群有限。然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公关”这个年轻的职业在中国遍地开花并焕发出迷人的魅力。据统计,到了2003年,中国大陆公关专业服务市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北京、上海、广州(含深圳)、成都(含重庆)4个地区市场的抽样统计,整个行业专业服务年营业总额估计达到33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的25亿元人民币增加了约8亿元人民币。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公关顾问公司的数量超过了600家(含分支机构);据推测,全国专业公司总数超过1,500家,从业人员超过15,000万。同时有近15家外国著名公关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其中...
作者:老舍解题是在昆明湖的苔石上,也许是在北海上斜着身自顾绿影的古柳旁,有小小一只蝉正在蜕变。无疑的,时候是已经晚一点了,因为柳影已略略含着悲意,晚风开始透出一点警告的秋凉。蜕变似嫌太迟了些个。可是,生的意志顽抗着一切的困难,生或死全凭今日的挣扎,没工夫去顾虑什么。生命的第一句口号是勇往直前,不管不顾的向前冲杀是它的最原始而最聪明的战略。这只小蝉要把钢一般黑润的身儿,由皮壳里冲出来,由阴暗而光明,由隐忍而活跃,绝对相信它自己的力量。它必须自证能否飞上枝头,唱出生命最美的歌。它必须鼓动那潜在的大力,把自己提拔到朝阳与晚晴中,由酣睡而飞鸣。它那点小小的力量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它是所向无敌,用生的意志击破所有的困难的。一直到它飞上柳枝,它还是喊着“冲杀”,“前进”!...
作者:刘艺第一部分第1节 娃娃脸我有一张娃娃脸。圆圆的面庞,翘鼻子,小嘴巴。小时候,父母就喊我圆圆,这就成了我的小名。上学后,我不准大人们再喊,我让他们直呼其名,同学们谁也不知道我的这个名字,现在,我暴露啦。我的这张脸很容易被人接受,初次见面,人家看着我的这张娃娃脸,以为我是小孩子,总是轻视我。而一旦我说话了,他们就会说,很有想法嘛。似乎我讲出的话只是有想法,而不是一个20岁的思想,真没办法。从小学三年级我就开始发表作品啦,之后,有过许多投稿的经历,也有过许多登稿的经历。但每次写稿基本上是就事论事,只有这一次是“触及灵魂”的——写自己曾经有过的生活,不加一点掩饰,也不加修饰,就这样把它一锅端出来让读者品尝、评判。...
作者:海岩五星大饭店 第一集(1)银海市 早晨蓝色的天幕,晴朗如洗。在无数摩天大厦的背景下,一片由老旧屋顶涂染出来的老城区显得色泽深沉。从这个角度观摩这座名叫银海的古城,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小巷 一个小院的门口 早晨大雨过后,安静的小巷湿漉漉的,雾气缠绕,少有行人。一个声音传来:“近吧?”一个矮胖的男子带着一个年轻人走到小院的门口。古旧的院门没有门板,只有两堵黄白色的砖墙。整条空寂的小巷都延伸着这种褪了色的旧墙。矮胖男子三十多岁,相貌平平,穿着一件俗气的横格T恤,一条大短裤和一双凉鞋看上去有些肮脏。年轻人则是一个二十一二岁的小伙子,背着一只学生用的书包,穿着朴素干净,仪表清秀而又不失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