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闪烁卷一 时势英雄 第一章 从天而降叶振邦醒过来的时候,仍然悬在空中。一根粗壮的香樟树枝钩住了降落伞,脚下黑压压的一片,仿佛是无底深渊。只看了一眼,猛然涌出的眩晕感让叶振邦抬起头来。嗡鸣声正在散去,渐渐能够听到远方传来的沉闷声响。透过茂密的树冠,还能看到天际间闪现的耀眼光芒。叶振邦用右手抓住伞兵头盔,使劲摇晃了几下。像是突然把音量调到最大一样,爆炸声与炮击声一下变得格外清晰,叶振邦猛然清醒了过来。迅速拼凑起来的记忆碎片如同冲上水面的气泡,将叶振邦带回现实世界。今天是2012年7月23日,如果没记错的话。叶振邦想确定时间,左手刚一动弹,一股钻心裂肺般的剧痛让他哆嗦了起来。如果不是超强的忍耐力与多年的过硬训练,恐怕他会叫出声来。...
作者:石钟山【由文,】第一章战前婚约八路军独立团排长杨槐是在那个秋季的黄昏时分见到同乡王伏生的。王伏生骑着一匹马,从十五里地外的驻地赶来,马的身上浸出了汗,站在夕阳西下的光线里,脸也变得红扑扑的。警卫战士跑到排长杨槐面前大着声音说:排长,国民党队伍上的王伏生找你。杨槐正在领一群士兵练习刺杀,中正式步枪在他们手里舞来弄去的,铿铿锵锵弄出来的声音又清又脆。杨槐的心里正有一种叫豪情的东西一漾一漾的,他想大喊大叫几声。就在这时,王伏生来了。杨槐收起枪,抬起头来的时候就看到了王伏生,王伏生此时背对着夕阳,正憨憨地冲杨槐笑。杨槐把枪扔给一旁的战士,大步向王伏生走去。他见到王伏生心里还忍不住有一种激动的感觉,细算下来,他已经有一年多没见到过王伏生了,虽然国民党的战地团一直和他们三团的驻地毗邻着,但他们并没有过多的接触。他站在王伏生面前,王伏生脸孔红润地笑着,用舌尖不停地扫荡着...
作者:来复枪工作室第一部分前言《战士》上市之际,一朋友给我打来电话,当头便是一句:祝你喜得贵子。我自己还跟个孩子似的,怎么就当爹了?挂掉电话,我琢磨了一会儿,觉得这比喻还挺形象。于是,我决定为孩子的诞生码篇短文以资纪念。此时此刻,盛夏将至,上海街头的梧桐树一改初春时节的枝桠光秃,长出卵球和林阴。触情生情,从孩子的性别说起。扯远了,书归正传,接下来我要向你透露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战士》是个难产孩子,他在出版社住了差不多两年。如果不按照图书的出版规律而是套用妊娠原理的话,他则属于超难产类型。《战士》之所以难产,与香港女人选择打催胎针或者剖腹产图个吉祥的生辰八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优于前者。催生难免粗糙,就像是喷洒了茄红素的番茄,味儿不地道。难产如同足球加时比赛,意味着激烈和精彩。在这两年里,我与作家出版社的袁敏老师一边等待着黄道吉日,一边把《战士》反复斟酌。初稿...
作者:紫龙声明:第一章 毕业某次会议期间,我和其他部队的几名军官在一起看《无间道》,看到梁朝伟对心理医生说“我是警察”的时候,大家笑了起来,“娘希皮这小子不要命了,敢这样犯纪律!”然而我没有笑,我笑不出来,因为我明白梁朝伟的感受,那种渴望倾吐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那种期盼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那种不得不欺骗至亲至爱的人的感受……我出身于军人世家,但从五岁到十五岁都生长在山区,艰苦的环境锻炼了我的体质和观察能力,单调的生活使我沉默、多思,由于我有超出常人的记忆力和韧性吧,尽管学习条件很差,我还是在十五岁那年考上了N大学。当时有一件奇怪的事情,至今没有人告诉我真相:我的第一志愿是更著名的B大学,而且也达到了B大学的一本线,但居然录取了我的第二志愿——那时就已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改变我的生活轨道吗?这只是我现在的想法,也许永远无法证实,只是B大学高官子弟相对多一些,N大学在...
作者:借得青山第一章 重生大时代一 寻波非常努力地用自己的意识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可是一次次地感觉给予他地是一次次的失望。现在,寻波只觉得周边都是无尽地黑和静,无边无际虚空包围着自己。让他郁闷无比的是他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感觉到思维意识的存在,而感觉不到任何有形的物质存在,包含自己的身体。他现在只能够感觉得到,自己的那虚无飘渺的意识被一股无形的真气包裹着,而自己的意识思维似乎就是附着在这股无形的真气之中,漂浮在无边的黑和静之中。那股包裹附着着自己思维意识的真气似乎和自己平日修炼的内力真气非常相似,却又似乎有些许不同。现在寻波的意识可以独立思考着一切:“我这是在哪里?……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阴间,人死了以后灵魂皈依的地方?难道我真的来到了阴间,我已经死后变成了鬼魂?”...
作者:远征士兵第一卷 第一次战役 引言“呜……”一声汽笛长鸣,将我从睡梦中拉回了现实,耳边随际响起了甜美的朝鲜女中音:“同志们,火车已经到达平壤,欢迎再次乘坐191次列车,祝愿伟大的领袖金正日一家万岁。”透过布满灰尘的车窗,我将视线投往车外,火车的速度缓缓减慢,窗外的景物也跟着越来越清晰。与我所有见过城市不同的,是那一幅幅21世纪的金太阳金正日万岁和祝福金正日一家的标语。如果不是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我现在是在朝鲜的首都平壤”,我几乎就要以为自己置身于文革时代了。我是一名记者,这次能有机会独自一人来到朝鲜做采访,并不是因为我资历深,也不是因为我很优秀。我心里很清楚,如果不是因为我懂朝鲜语,怎么也轮不到只有一年工作经验的我,来到朝鲜这个神秘的国土上做采访。...
作者:张正隆【】写在前面序篇:黑暗是不会突然降临的“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歹饭了。——歹饭了。——歹饭了。我的二奶奶,一个身高不到1.60米的小脚少妇,站在我家房山旁的高粱地头,冲着黑魆魆的后山坡,可着嗓子唱歌儿似的一声声呼喊着,要我的太爷爷、太奶奶和三个爷爷、两个奶奶,还有几个姑姑,回家吃饭,同时宣告着一天劳作的结束。这里是辽宁省凤城县(今凤城市)弟兄山乡碾子沟。我家的5间茅草房,坐落在个椅子状的山洼里。中间是厨房,东西两头是南北大炕的卧室,两个灶坑里的余火是一条沟里唯一的光亮,大子、小豆饭和土豆炖倭瓜的香气,在夜色中弥漫着。比篮球场还大的院子,周围一圈碗口粗细的原木一劈两半夹起了一人多高的障子,西侧矗着个比房子还高大的包米仓子,东侧靠大门处是猪圈,外面是小山一样的粪堆和比粪堆还大的柴火垛。后面将会写到,我的祖辈固执地认为,就是这粪堆和柴火垛,在冥冥中主宰了我们这个...
作者:石钟山【由文,】第一章1.危险的孕妇王桂香的肚子已经有脸盆那么大了,从怀孕到现在,掐指算算,再有个十天半月就要生产了。王桂香对于生孩子已经不陌生了。八年前,那一年她二十二岁,生了老大刘树,现在上小学一年级。四年前,她又生了个闺女,叫刘草,此时应该在自家的院子里玩儿。农村女人皮实,不把生孩子当回事,直到肚子疼了,才往炕上一躺,急三火四地把接生婆接到家里来;这边烧上一锅热水,呼天喊地地就等着接生了。农村女人大都在家里生孩子,去医院一是没条件,二也花不起钱。因此,农村的接生婆遍地都是,有几次生养经验的,胆子大些,心细一些的,都可以干这个营生。她们不计报酬,等接生的孩子满月了,孩子的爹用毛巾包裹着十几个鸡蛋送来,就算是酬谢了。农村女人生养一点儿也不隆重,怀就怀了,生就生了。...
作者:1937年抗日第1章 济南保卫战(一)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在13日攻占南京之后就开始把战争的中心放在了华北方面,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山东。日本侵略者集结重兵在山东半岛登陆之后就开始围攻山东的济南了,只要把济南拿下来,这个省就灭亡的差不多了。大战将至,空气中也弥漫着火yao的味道。负责济南城外十五公里防守的第4团正在紧张的挖着一些战壕,中午开饭的时候依然是几个馒头和一些开始就打发了,现在的战士们冻的是连铁锹也拿不住了更不用谈去挖着那些早已经冻着的土,不知道十二月的济南今年为什么这么冷。下午的时候敌人的飞机又过来狂轰乱炸着,七连的阵地上十几个战士没有躲开,直接被炸弹的气浪给卷到了天上,等落下来的时候就是一堆已经残不忍睹的尸首了。战士们当时没有办法只好冲着天空骂着那些已经飞走的日本鬼子。...
作者:可大可小第一章“大可,吃饭了!”“好勒。”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子,因为村里的人大部人都姓王,所以也叫王家村。一个农妇手里拿着个大海碗,里面装了两个玉米棒子,看来这就是他们今天中午午餐。“您怎么自己拿出来我,应该叫我啊。”王大可急道,他知道妇人的眼睛瞎了,耳朵也不是很好,所以他说话都是大声的说。“没关系,我都习惯了,快来吃吧。”妇人道。王大可抓起玉米棒子,几下就吃完了,舔了舔舌头,这点东西根本就不够他吃的。“儿啊,没吃饱吧?我反正也吃不了,你快拿去。”妇人道。“我已经吃饱了,您留着自己吃吧,妈!”王大可道。“哎!你回来好几天了,今天还是第一次叫我妈,我听着高兴,也吃不下了,你拿去吃吧。”妇人道。...
作者:高拙音正文 引子公元一五九二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二十年,李朝宣祖二十五年,日本乱世枭雄丰臣秀吉挟平定岛内战国局面之余威,为着实现自己征服天下的野心,在本国的文禄元年,悍然下令发动侵朝战争,这一打就是七年,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这一年的四月十三日,日军先锋小西行长部一万八千人,乘船七百余只,由对马海峡渡海,占领釜山。继而加藤清正等部相继在釜山登陆,十五万倭兵分道北进,不久即突破临津江天险,二十万朝军全线崩溃。朝鲜李朝内部党争不断,政权昏庸,在日军进攻面前束手无策,三千里大好江山多半沦于敌手,朝将李谥战败之后,对凶恶的入侵者评价竟是:“今日之敌,似如神兵!”...
作者:泣风尘第一册 第一章 半夜的血雨1930年上海,这天晚上下着小雨,天气虽然已经不是那么闷热,也不怎么让人舒服,还好夏天就要过去了。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士兵暂时还是穿着夏季的军服,在一个人的指挥下全副武装赶往目的地。看到穿黄衣服的士兵,街道两旁正在借着雨水乘凉、聊天的小老百姓赶紧收拾好东西,拉着孩子跑回屋内。这年头官府、大兵都是惹不起的,躺在床上、盖上背子就是天下太平,从军阀混战到中原大战,上海的天变了好几次,每次都有人不小心死掉。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士兵下午六点开始调动,可到了晚上十点才把一切都布置好。在这个黄浦江的偏远小码头上,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上海调查股股长石安国在了解到客人们已经都到了之后,终于是命令手下的特务拨打两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