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休假回来的鸿飞一脸轻松,倒不是因为短短的假期叫他过得有多滋润,事实却恰恰相反。说来也挺奇怪的,好不容易盼了一个休假的机会,难道不正是放松的好时机吗?有道是:“天天睡到九点半,给个排长也不干。”更何况是在训练艰苦闻名的B大队!但人的身体就是这么贱,你一下叫他放松下来还真不容易。就是休假,鸿飞每天也和在部队一样早早地起来,轻声轻步地打开房门开始自己的早课。可他不论怎么跑似乎都不能有效地消耗掉肌肉中不断升腾的活力。更要命的是,这段休假叫他觉得自己似乎生活在无休止的纷乱之中,熙熙攘攘的人群,杂乱夺目的广告牌都叫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压迫感。尤其到了晚上,过往汽车刺目的灯光,发动机的马达声,甚至外面路人回家时所发出粗重的呼吸声,这些都有可能把他从安眠中惊醒。当确定并不危险后,他总会笑着对自己默念一句:“这就是从实战出发的应机反映。你现在是在家里,不是在训练的营房中。”然后又...
第一章“他们叫我疯了!” “我出生的时候也想其他孩子一样嚎啕,但不到一分钟我就转涕为笑,他们说我会为家人带来灾难。” “三岁那年,我缠着妈妈陪我玩,妈妈苦于要做手中的活,倒了一点酒给我,我学着爹爹的样子一口一口的咋着酒,妈妈看我有模有样,正好可以做手中的活。不一会就看到我一摇一摆的爬家里的地瓜干堆。” “我四岁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跑到山上去了,因为妈妈告诉我是从山上捡来的,我真正的妈妈家里是卖泥人。于是我就去找我真正的母亲。当我爬到半山腰上的时候被隔壁上山打柴的大伯碰到,强行将我带回来。” “七岁的时候爹爹送我去念私塾,私塾老师在我们依依呀呀的诵书中睡着,有人问谁敢帮老师拿去头上的柴草。我想也没想就走上讲台,结果被老师逮了个正着,说我朝他头上放东西,捉弄老师,狠狠的打了我十戒尺。”...
壹初唐雨 王绩:策杖寻隐士 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隐士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隐士是个不易轻得的荣誉头衔,一要弃官去职,远在江湖;二要薄钱尚德,心近自然;三要才识过人,特立独行。三个要素条件拆开来,相对容易,但如果粗筛细选,大浪淘沙之后,全部符合的为数便不多了。当我们将目光投射到千年之前的大唐王朝,可以在那叱咤风云、兴衰成败的三百年间,在那一群斗酒吟诗、光耀千载的文人群体中,在那些正传野史、竖排繁体的线装书籍里,寻觅到各式各样的隐士。历来的编史者,因为隐士的高风胜情,在笔下也是推崇有加。《新唐书》和《旧唐书》作为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最权威、最翔实的文献资料,专门辟了“隐逸”的卷目,将隐士逸人与孝友、良吏、列女等一同褒奖宣传。...
() 我是张飞,住在幽州涿县,总算老天有眼,祖上积德,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还能混口饭吃。人说乱世时看破人生百态的隐逸者总喜欢居于高山流水处与世无争,其实在我看来这都是胡说八道,这只是胆小怕死的人故意扯的幌子,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大丈夫谁不想成就一番事业呢,我自然也想名垂千古。我本想去投军的,可那样分明是自降身价,淮yīn侯韩信本事够大了,去投项羽处,还不是受了冷落。我可不能干那傻事,可是在家这么耗着也不是个事儿。别人给我出了个主意说:古代有本事的人都在市间屠狗,早晚会得明君赏识,君何不一试呢?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故作高雅,开始靠屠猪为业。 开张那天,那个出主意的人问起我怎么不屠狗,却屠猪。我说道理很简单:狗咬人,猪不咬人,危险系数自然要小。那家伙一阵怒骂:“靠,白忙活一场,乱世混饭这么难,我本想偷鸡摸狗低价卖于君,才给你出了这主意,到头来竹篮...
秦村往事之乡村恶少“我六哥”,是一个在成长中非正常死亡的少年,他的出生给家族带来不幸。他一次又一次的“恶作剧”,将整个家庭一次又一次地拖入灾难,成了远近有名的“恶少”:他把屎尿拉在会计家尚未采摘的南瓜里;他用放火的方式表示对村长的强烈不满;他把村里唯一用来配种的大牯牛的生殖器用弹弓打坏了;他的不羁言行导致他两次在学期的第一天被撵出学校,第二次差点儿被打死…… “我六哥”被赶出家门不久,又被找回来“以恶治恶”,他表面上回到了家中,却依然是让人憎恶的“恶人”。 当真正的灾难降临,“我六哥”成了英雄,本来可以完全改变他恶人形象的壮举,却成了将他推向死亡的“恶行”。因为一个溺水者的死亡,他被直接认定为“凶手”,由此受到诅咒,审判……...
() “想活下去吗?” 墙外的一枝枫树将红叶伸进这里,秋季的风涌入小巷深处,带来阵阵凉意。他听见一个空灵神秘的声音这样问他,那声音仿佛是独居幽谷的仙女。 “你是谁?”他问。李玄不会轻易回答这种也许并非善意的问题——就算他现在已经断了好几根骨头,随时面临着因失血过多而亡的风险。 那个女声没有立即回答,但是李玄能感觉到对方些微的欣赏之意。 “想活下去吗?”对方避开了问题,又问了一遍。 “……想。” 他不怕死,但是他还不想那么快就死。此刻他的身上几乎已经没有了疼痛感,只剩下失血过多带来的冰凉和虚脱。在他的左边,同样是小巷的深处,躺着另一个青年——只不过这另一个人已经断了气。从周边的地形来看,可以想象他们是在巷子的尽头,无路可逃的地方遭到了围殴。...
美战地记者亲历伊拉克战争 第一部分(1)前言:解读伊拉克战争的真相 ——Generation Kill中译本前言 《美军战地记者伊拉克战争亲历记》是一部战地纪实文学作品,它的英文原名是《杀戮的一代:魔鬼狗、冰人、美国上尉以及美国战争的新面目》(Generation Kill:Devil Dogs, Iceman, Captain America, and the New Face of American War)。它的作者——《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的特约编辑埃文·赖特,是经美国军方同意随军进行“嵌入式”采访的记者。在六个星期时间里,埃文?赖特乘坐一辆没有装甲的悍马车,与海军陆战队的先头部队第一侦察营B连2排的23名海军陆战队员一起,从科威特边境的马蒂尔达营越过幼发拉底河直抵马格达,亲眼目睹了美军的入侵行动并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军人在身体上、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种种感受。...
“先生们女士们,请您收起小桌板,调直坐椅靠背,打开遮光板~~~”空姐甜蜜的声音响彻机舱的时候,悲催的王晓木扶着椅子扶手一边不停地咳嗽,一边躲闪空姐jing惕的眼神。 “兄弟,你这打扮绝对是盖了帽了啊!”邻座的一位带着大金手表的高富帅,也忍不住往王晓木的身上瞅来瞅去。 没办法,谁让他头上顶着西部牛仔的棕sè帽子,身披着件带着某足球队队标的黑sè耐克大衣,下身露出着一大截青sè道袍。 关键,他还坐在波音七七七的头等舱里。 “您是德云社的?”高富帅看着王晓木不接茬,晃了晃手腕上的江诗丹顿,一副想蘸红糖蘸红糖,想蘸白糖蘸白糖的霸气。 “贫道无涯子,咳咳。”王晓木突然想起下山前师傅的叮嘱,想起来自己的俗家姓名,拱手道“贫道王晓木!”...
编 首 语江 南 柳 【宋·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先驱者的探索是多么艰难,客观上波诡云谲,变幻莫测,主观上各自带着理论与实践的局限。他们处在历史大变动的时代,许多陌生而复杂的问题,提到这些并不成熟的革命者面前,他们的前面是没有前人涉足过的险山恶水。在历史没有作出答案以前,一切事物都隐在云雾里,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很难说走进峡谷是绝对的好,也很难说攀上悬崖就绝对的坏!也许,认定的平坦大道上突然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也许在山重水复时出现柳暗花明。在危急和闭塞的条件下,不允许你从容地思考。革命理论水准的提高与实践经验的丰富都需要时间,乃至沉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