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银河【由文,】为什么要研究同性恋现象同性恋这一性取向是指以同性恋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恋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虽然同性恋现象古而有之,但同性恋这一概念却是晚近才出现的。随着19世纪对人类个性发展与人类性行为研究的开展,人们才开始了对同性恋现象的研究,创造出同性恋这一概念。今天社会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同性恋一词,英文写作homosexuality。homo这一词根本意是希腊文“同样”之意,而非拉丁文“人”之意。同性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理想课题。说它“理想”,是因为同性恋现象外延清晰,内涵独特;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subculture),有它独特的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特征;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因此,世界各国的社会学者都很喜欢这个题目,对它做过大量的研究。...
作者:周浩晖【由文,】醉虾一九四二。日寇占领扬州多年,战火早已洗去古城昔日的风流繁华,只落下一片凋零。时值初夏的梅雨季节,接连数日的阴雨更浇得城里城外灰蒙蒙的,竟没有丝毫的生气。夜色深沉之后,全城宵禁,只有百年老店聚福阁酒楼里还亮着些许灯火。灯烛摇曳,虽然是在室内,似乎也禁不住那漫天的凄风冷雨。烛光下摆了一只方桌,桌上备着几样时鲜小菜。两名男子相对而坐。坐在东首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身形消瘦,面色清朗,眉宇间却堆满了化不去的愁容。坐在他对面的则明显是个外乡人,那人穿着短衣,扎着头巾,黝黑的面庞上皱纹密布,看起来似个老者。不过他开口说话时声音却雄浑有力,又显出壮年风姿——也许那条条沟壑并非岁月的见证,而是风雨沧桑的镌刻。...
作者:冯唐【由文,】内容简介 有“冯金线”之称的另类作家冯唐最新随笔集。 原为2009年始在男性时尚杂志《GQ》中文版专栏文字集结,计36封公开信:写给小师弟、唯一的外甥、90后、文艺男女青年同志们;致司马迁、马拉多纳、韩寒、唐玄奘并梁思成;甚至写给自己的公文包……就世间有所感悟的人、事、物们,讲四十不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传授“金线”之上的俗世生活。 所谓《三十六大》,就是冯唐眼中,人生全面达到金线的降龙三十六掌。作者简介 冯唐,男,1971年生于北京。 1998年,获妇科医学博士学位,协和医科大学。 2004年,获MBA学位,美国EMORY大学。 2005-2008年,全球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咨询公司。...
作者:贺兰才人第一卷 懵懂少年不知愁 第一章 灵感八十年代的中国,天气似乎总是艳阳高照。随着经济开始苏醒,到处都充满了勃勃生机。深圳速度就是当时的口号,封闭了太久的中国人渴望去了解世界,征服世界。王金龙就处于这个时代。可惜的是王金龙并没有建设祖国的豪情,大好的年华里,虽然也跟着朋友们一起高唱着“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可是他却没有像同龄人那样或拼命读书,或努力钻营,他只是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一颗球状物上,那就是篮球。从这一点来说,王金龙算是个很奇怪的人,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篮球只能算是一种娱乐消遣,在老百姓的眼中玩球可以,但如果脑子里只想着这些,那就未免有些玩物丧志了。虽然大家对那些为国征战的运动员们充满了敬仰之情,而且八四年内地开始转播的洛杉矶奥运会也点燃了中国人心中的体育圣火,但老百姓们也只是对运动员们有所敬仰而已,他们不会有更多的梦想让自己的子女成为其中的一员。...
作者:[美]A·J·赫舍尔译者:隗仁莲、安希孟注译:陈维政-- 1人是谁〔美〕赫舍尔 著隗仁莲 译陈维正 校?A B C D E F G H-- 2人 是 谁1编者的话现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注重人的主体性研究.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意在寻求到人类和人类文化所依据的先在的根,由此而重识、重铸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 对人的研究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对人的宏观研究,即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各个侧面,如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宗教等的研究;一是对人的微观研究,即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奥莫测的精神世界和千变万化的行为表现.为了帮助国内学术界及广大读者了解现当代西方学术研究的主潮,以便纵观全局,我们选编翻译了现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对人进行微观研究的一批有代表性的著作,作为丛书出版. 这些著作从各个领域的不同角度对人的本质、人格、本能、潜能、情感、价值、需要、信仰等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
作者:月光泪廊道.忆秋天的荼靡在神魔廊道上开得格外妖异,它似乎吸纳了皇族亡者的鲜血,在橙红的夕阳下让人感到它就是一只恶魔的血色尖爪向天撑开,指引着亡灵的归处。我坐在神魔廊道的尽头,传说中龙族亡灵的归处,现在玄兵族的皇家墓地。在我背后的一步距离,就是这个凡尘的黄泉路,冥界的入口。旁边,还有着通往神界和魔界的通道。通往魔界的黑色旋涡;通往神界的透明虚空之门;通往冥界颜色变化不定的漩涡外,几朵荼靡正舒展着自己的血红色的花瓣,它们诡异弯曲的花瓣正迎接着新的亡灵的到来。在神魔廊道上,象征着诡异死亡的荼靡花已经将横跨千里,放眼望去漫无边际的神魔廊道完全覆盖,犹如血海一样在微风中起伏翻起了血色的波涛。传说中,荼靡花开千年,花谢也千年。...
作者:马悦凌序言 不生病是每个人的最大心愿不生病是所有人的最大愿望和追求,是我们在这世上活得自在、潇洒,活得有意义的最基本保障。对待健康,人普遍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求”;另一种是“保”。在“求”健康的状态下,人是没有自我、毫无尊严的。面对疾病的威胁,人往往无能、无助、无知,只能听天由命。这时,所有的外在力量都能决定你的命运,你不得不盲从于别人对你的生命所做的任何处置,就会企盼着各种灵丹妙药,企盼着最发达、最先进的治病手段,最愿意做的就是速战速决,最关心的就是立竿见影。在“保”健康的状态下,人对待身体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义不容辞,持之以恒,而这时只要去学习“保”的知识、技巧,并不断充实、完善,就能达到“保”健康的最高境界——活到天年。...
作者:朱天文【,】第一章 巫看巫看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是这样的,我曾经遇见一位不结伴的旅行者。我自己也是不结伴的旅行者。我们给双层巴士载到旅馆,一栋钛银色疑似未来城的耸块建筑,入口窄窄,柜台亦狭,而明亮如冷钢,仰头见电扶梯升入空中,豁然拉开,好阔绰的大厅大顶,通往更高的去处。我们在柜台前等分配房间,等得不算长,可也不算短,长短恰足以把酷感未来城消解为一席难民收容所,大家纷纷开始上厕所,吃东西,或蹲或坐,行李溃散。配完钥匙后筛出来两个奇数,我,和站在那里的帽子小姐,于是我们同住一房。迅疾间我们互相望过,眼光擦边而去,但已准确无误交换了彼此的信息:“别,别打招呼,别问我姓名,千万别。我是来放松,当白痴,当野兽的。请你把我看做一张椅子,一盏台灯,一只抽屉,或随便一颗什么东西,总之不要是个人。因为我肯定不会跟你有半句人语的。”...
作者:贾铃铮【,】【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不单单是饮食,在众多饮食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饮食的色、香、味,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到饮食制作的艺术享受。曾有位美食家说,一道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肚子,更满足了人们的脑子以及心理享受。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的八大菜系的质量是建立在精良的刀工基础上的。 前言 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享誉海内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饮食水平不断成熟,人们的意识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国内一些学者都认为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因为火的使用使人们逐渐脱离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阶段,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此外,这也为人类产生了釜甑等烹饪工具,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睨端。这就说明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发源早,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作者:十年砍柴【由文,】作品相关评论冉云飞:《三国》《水浒》《西游》构筑中国人精神幻象中国文人评点和研读《水浒传》的历史可谓久远,但无论是金圣叹还是后起的张恨水、孟超、牧惠诸先生,大多没有逃脱对《水浒传》谋篇布局、文字精妙的研评范畴,偶有老吏断案的发明,但整体上都没有特别的创新。只有十年砍柴兄这本《闲看水浒》(萧翰兄不少论述水浒的篇章与《闲看水浒》有异曲同工之妙)打破了此前谈论水浒囿于玩味词藻的文章学的旧有框框,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用法律、经济诸方面的眼光来审视,从出色的文字后面看出血淋淋的丛林法则和血酬定律,这是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知识结构重组、文明变革、民主自由的普世思想影响十年砍柴的必然结果。从刘备、宋江、唐僧的“无能”之能里,砍柴看出他们占领道德至高点和无所不能的厚黑手段;从街头赌搏做局,看出中国的政治其实多半就是“下三烂”的做局,还要美其名曰“政治智慧”...
作者:熊培云【】梁文道序 允厥执中首先,这个书名就好,非常准确地捕捉到了近年中国的时代精神,以及过去三十年变化的要点。我们知道,中国曾经是个“全能主义国家”,政府无所不能,人民则无所逃于天地间;几乎你想得出来的所有事情,皆在政府的规划之下。大如产业结构、资源分配,小如个人的娱乐方式、家庭生活,全都离不开国家的指挥布置。我还记得农村里的长辈告诉我,在文革高潮的那段期间就连新春拜年也不行,大家道上相遇,只能暗自点动手指,权充作揖。而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国家退却的历程。今天的年轻人可以选择听摇滚,也可以崇拜周杰伦,因为国家不管了。毕业之后,政府不再为你分配工作;独立成家,你也不能指望政府替你安排住处;生病入院,你发现公立医院要先跟你算钱;甚至报案申诉,有时候也得花钱才能买到你以为不用钱买的服务。这个国家到底怎么了?它还要退到什么地步?为什么你觉得它不该退避的地方,它偏偏不...
作者:[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译者:徐黎明校对:陈维正、冯川-- 1人的奴役与自由〔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著徐黎明 译陈维正 冯 川 校A B C D E F G H I E G J D J K H L H M J G H N C-- 2编者的话现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注重人的主体性研究。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意在寻求到人类和人类文化所依据的先在的根,由此而重识、重铸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的研究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对人的宏观研究,即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各个侧面,如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宗教等的研究;一是对人的微观研究,即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奥莫测的精神世界和千变万化的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