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识饶漱石(1)1942年3月19日,刘少奇一行离开苏北阜宁单家港起程回延安。 刘少奇来华中工作三年来,与大家休戚相关,生死与共,在完成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巩固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方面,在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方面,在指导反“扫荡”反磨擦斗争和处理皖南事变危机方面,在加强新四军和中原局、华中局建设等等方面,都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同许多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所以当初中央要调他回延安时,华中局一再表示挽留。 这年1月13日,中央来电说:“中央决定少奇同志回延安参加七次大会。 少奇同志来时,由饶漱石同志代理华中局书记并代理新四军政委,望少奇同志即将工作交代,携带电台,动身回延。...
从另一种角度看蒙古史:汉译本代序(1)蒙古帝国史的研究,需要涉及太广袤的地域、太漫长的时间段、太多语种的文献资料,而漠北草原深处的游牧政治与文化所留下的详实记载又太过稀少,这就迫使绝大多数学者只好根据自身的兴趣与擅长,而把各自的学术探索聚焦于被进一步分割开来的诸多狭小而专门的分支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读者想要通过直接阅读一大堆过分专精深奥、过分细部化的专业性著述,从而求得对这段历史的比较深入通贯的理解,也就变得格外困难了。或许正因为如此,在近代以来的学术界,曾出现过不少大手笔的蒙古史名家;他们力图在创造性地对各种史料及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清理、吸纳和消化的基础上,整体地、准确地展现出蒙古民族历史变迁的宏伟图景。瑞典人多桑的《蒙古史》、英国人霍渥斯的五卷本《蒙古人史》、法国人格鲁塞的《蒙古帝国史》,不但赢得了大量非专业的读者,而且至今仍是从事相关课题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备置...
北风肃寒,万里白花,却又是一年隆冬。 清晨时分,大雪稍稍停了些许,却也冷得镇上那些店家迟迟不愿开门迎客。街道厚厚的积雪上,只有李清平一个人的脚印。 “唉,这么冷的天,也不知祝大哥开店了没有。”看着寂静的街道,李清平不由得有些担忧。 过了这个隆冬,李清平就满二十岁了。宜安镇上人口虽说不多,但在鲁国远边地区,也算得上是个富饶的地方。从出生算起,李清平在这里整整待了二十年,这二十年对李清平来说,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二十年清苦,二十年平淡。 李清平还模模糊糊的记得,五岁那年,也是这样白雪皑皑的冬天,他的父母突然带上包裹,什么也没说,就把李清平一个人留在了草棚里。那时,年幼的李清平只是傻愣愣的站在草棚门口,看着爹爹和娘亲沿着屋门前那条狭长的街道越走越远,头也不回。...
导言——东汉社会面貌(1)春秋战国之后,历史车轮隆隆驶进东汉末年,我国又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破坏、大分裂的历史时期。 东汉王朝是一个由豪强大地主建立起来的政权。其开国皇帝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大豪强。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们,不少也都出身于豪强地主家庭。刘秀开国后,大封功臣365人,加上外戚45人,这些人与刘姓宗室王族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南阳豪强为基干的豪强集团。这个集团中有不少家族享有世袭特权,往往一门数侯,累世尊显。如邓禹家族先后有21人被封侯,二人称公,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担任侍中、将、大夫、郎、谒者等一般官职的,更是多不胜数。这个集团几乎垄断了东汉王朝的所有重要官职,甚至集团中男女的嫁娶也大体上不超出这个范围。此外,还有部分富商大贾和地主,凭藉资财交通官府和王侯,逐渐成为地方豪强。...
考场被逐种下反封建根子(1)公元1892年12月4日(清光绪十八年阴历十月十六日),是刘伯承的生日。 然而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在1942年12月所发表的《刘将军伯承略历》却是这样写的:“刘将军于一###二年(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四川省开县的赵家场张家坝。” 为什么相差12天呢?当时党组织为了表彰刘伯承的功勋并以他的共产党员崇高品德作为教育军民的典型准备为他庆祝五十寿辰。 可是他本人十分谦虚,表示不同意。 经过劝说,最后邓小平政委以党组织的名义表态:伯承同志,给你做五十岁生日,是革命的需要,是坚持敌后华北的需要。 一贯讲党性的刘伯承只好表示服从组织决定。 于是师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就抽调人员组成了宣传部长朱光牵头的撰写《略历》的小组。...
要见多识广[箴言1]行事周密的人往往满腹经纶、学识博雅:不是市井琐谈,而是经世致用之学。他们一旦启口,则妙趣横生;一旦行动,则豪气如虹。言行举措,总要适得其时。要使忠告发生作用,有时通过诙谐玩笑的方式比一本正经的教诲方式更有效果。 平时要注意增广见闻,丰富你的学识。内心丰富的人才是最有魅力的人。有些人空有华丽的外表,与人初次接触颇能给人好印象,可是这些表面的东西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与人接触久了,自会显出他灵魂和修养的苍白。 平时注意积累,日后定会大有收获。有时候,不经意间获得的一个信息,可能就会办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1880年,一家法国公司承包了建造一条通过巴拿马的水道。起初,他们信心十足,但是在挖掘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钱也花光了,他们不得不放弃了这一工程。...
繁华有因:“漂”来的北京如果你是位细心的人的话,就会很容易听到老北京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北京城是漂来的。”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当时产自南方的大米、丝绸、茶叶、水果等基本物质资料正是经由大运河“漂过来”的,使得京城百姓的正常生活得到了保障和丰富。但是知道那流光溢彩、庄严肃穆的故宫,那建筑精致宏伟的天坛,那风景如画的颐和园……所有这些都与大运河有密切关联的人却不一定很多。无论人们知道与否,京杭大运河却是一直默默地输送着建设京城所必需的金砖、楠木等物料,孕育着众多的名城古镇,为沟通中国南北经济、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即使有专家进一步强调说:“整个北京城都是从运河上漂过来的”,也没有多少夸大成份。...
前 言1958年下半年起,自古以来一直是各家各户分散做饭的中国农民,忽然全都拥至新开办的公共食堂就餐。至是年底,作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新生事物的公共食堂,全国达到了345万个,在公共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以上,5亿中国农民吃起了名副其实的大锅饭。当时,上上下下对公共食堂颇为看好,对其大唱赞歌,总结出了众多的“优越性”,甚至天真地认为,中国农民自此就可以过上吃喝不用愁的好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公共食堂办起来之后,尤其是公社化后曾一度实行“吃饭不要钱”供给制,而且还提倡“放开肚皮吃饭”,这种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公共食堂,其弊端很快暴露出来。到1959年上半年,一哄而起的农村公共食堂有的因无米下锅只好停伙,有的因社员的不满只得解散,因而不少地方的公共食堂相继垮台,农民们又回到自己家里吃起了小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