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科》周刊书籍简介回望联想、海尔、万科等优秀企业20年来走过的道路,我们看到一条非常清晰的发展轨迹:这批新兴企业以对市场机会超常规的敏锐和把握,遵循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原则,通过规范企业运作、提高管理水平,获得了持续、稳健的增长。在背后,是它们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远大理想所必须具备的大视野和决断力。有理想,未必能够做成优秀的企业,但是没有理想的企业,一定不会基业常青。探索一种不依赖外在资源的文化和机制,这将是中国企业在下一个十年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序时光是公平的,它淘洗一切,包括企业和企业家身上披挂的彩带佩饰,只留下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如果我个人冀望于万科在将来的某一天仍然被人说起,那一定不会仅仅是因为万科跨了很多地域,盖了很多房子。而更多地是因为,在中国大陆的房地产发展历程上,在中国新兴企业的探索道路上,万科始终能够坚持着思考、执着于创新,并留...
作者:老舍序 老舍 一九三六年秋,青岛。我怎样写《大明湖》 在上海把《小坡的生日》交出,就跑回北平;住了三四个月;什么也没写。 被约到济南去教书。到校后,忙着预备功课,也没工夫写什么。可是我每走在街上,看见西门与南门的炮眼,我便自然的想起“五三”惨案;我开始打听关于这件事的详情;不是那些报纸登载过的大事,而是实际上的屠杀与恐怖的情形。有好多人能供给我材料,有的人还保存着许多像片,也借给我看。半年以后,济南既被走熟,而“五三”的情形也知道了个大概,我就想写《大明湖》了。 故事的进展还是以爱情为联系,这里所谓爱情可并不是三角恋爱那一套。痛快着一点来说,我写的是性欲问题。在女子方面,重要的人物是很穷的母女两个。母亲受着性欲与穷困的两重压迫,而扔下了女儿不再管。她交结过好几个男人,全没有所谓浪漫故事中的追求与迷恋,而是直截了当的讲肉与钱的获...
作者:南怀瑾、徐芹庭《白话易经》序言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作者:夜来风雨声正文 别人的城市(更新时间:2007-3-5 17:09:00 本章字数:2077)春节过后,赵王庄的民工轰轰烈烈地出发的时候,赵四瓜正害一场很重的病。赵四瓜病好以后,仍要出门打工去。家里人说,别去了,在家里养养身子,天暖了好下地干活。四瓜说,闷在家里没意思,出去挣不到钱,也好长长见识。在一个清冷的黄昏,赵四瓜扛着行李卷,登上了去滨海市的火车。赵四瓜只身出远门还是第一次,心里惶惶的没有底,坐在装行李的编织袋上,一夜没合眼。听人说火车上小偷特别多,他身上带着从邻居家借来的五十元钱,这是他全部的盘缠,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好在一路顺利,第二天下午三点,火车便一路呼啸着进了滨海站。...
作者:贺旭志、贺世庆一字王公用一字作为封号之王。辽仅封于王子,如赵王、梁王等,地位高于柳城郡王、混同郡王等二字郡王。金、元仅封于亲王。乙榜 科举制度中取中举人的别称,亦称一榜。榜即考试后揭晓名次的公告。乙与甲对立而言,中进士则称甲榜或两榜。乙字库 明官库名。属兵部。掌储存棉袄、战鞋、军士裘帽,为内库之一。八长史 麴氏高昌有八长史,即吏部长史、祠部长史、库部长史、仓部长史、主客长史、礼部长史、民部长史,兵部长史相当于中原的尚书各部。八长史下有八司马,为长史佐官。八公 晋武帝建国,以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太宰等八官都是公。因同时封此八人,乃称太宰等八官为八公。其中太宰、太傅、太保为上公,若无适当人选,则缺而不置。...
我一直想当记者,通过关系,毕业前夕我去了一家报社实习,文化版。去之前,关系对我说,主任是他的好友,只要我好好干,当记者是很容易的事。 我去单位的第一天,主任就给我上了第一课,记者简单地说就是喉舌,是别人的传声筒,你听话,别人当你是狗;你不听话,别人当你是疯狗。我很不平,难道我们就不能当人?主任笑了,这年头,人不如狗。尽管我很巴结主任,但我还是觉得他太偏激。 主任对我很好,打一棒子给一枣子,训完我后让我去领红包。不知从何时开始,记者招待会要发红包,主任说他早就过了在乎这点小钱的时候,而这样的机会报社有很多,所以就便宜了我这样的实习生。领红包的行话是取资料,老记都是领了红包就走,而我,还要老实地当一会儿听众,然后混一顿饭吃。领完了红包,我本来可以若无其事,每天一如既往上下班,但我想给主任一个忠诚老实的印象,就打电话告诉他我领了红包,请示他如何处理。本来我的想...
作者:孙良申【,】前言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知识总量差不多十年就增加一倍,而阅读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更是帮助求知者打开了知识之门,有什么不明白的似乎Google一下就解决了。如此背景下,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我首先要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时代发展到今天阅读那些语言难懂、内容古典的著作,还有必要吗?其实,这里似乎存在一个认知的误区,认为时代变了古典的著作就已经完全过时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经典著作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特别是那些文化元典著作,更是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命脉,是一个民族存续的文化基因。只要民族血脉延续着,这些著作就不会过时。虽然岁月流逝了几千年,当代人的生活也和古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对生命价值的探...
作者:[美]杰克·伦敦【】卷二 白牙 第一章 食物的踪迹黑鸦鸦的丛林,肃立在冰河的两岸。不久前的一阵大风,已经将树体上的冰雪一掠而去。现在,它们依偎在沉沉暮霭之中,抑郁寡欢。无垠的原野死一般沉寂,除了寒冷和荒凉,没有任何生命和运动的含义。但这一切绝不仅仅意味着悲哀,而是蕴含着比悲哀更可怕的、远超过冰雪之冷冽的残酷。那是永恒用他的专横和难以言传的智慧,嘲笑着生命和生命的奋斗。那是“荒原”,是充满了野蛮,寒冷彻骨的“北国的荒原”。但,不屈的生命依然存在,而且正在反抗。看,一队狼犬,正在沿着结冰的河流艰难跋涉。他们的气息一出嘴巴就结成冰霜,从空中落到身上,变成白色的晶体。身上的皮轭和皮带把他们拴在一部雪橇上。他们拉着前进。雪橇下面用坚实的桦树皮做成,向上翻起,没有滑板,滑过前面波涛起伏般的雪。雪橇上面,用绳子紧紧地捆着一只狭窄的长方形木盒,此外还有几条毯子,一把斧子,一只咖...
作者:胡锋【】CHAPTER1不失控,才能掌控人生(1)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约翰·米尔顿情绪是一把双刃剑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情绪处理得好,可以将阻力转化为助力,帮你化解困境,让你的生活左右逢源。如果情绪处理得不好,情绪就会失控,从而在愤怒的情景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言行举止,害人害己。柏拉图说过:“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干劲儿倍增,也可以使你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它可以使你头脑清醒、冷静平和;也可以使你暴躁焦虑,在冲动中做出后悔莫及的蠢事;它可以使你安详从容,坦然自若,也可以使你紧张慌乱,惴惴不安——这种东西就叫做“情绪”。...
作者:金正昆声明:《公关礼仪》 题记作者简介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学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研究。其应用礼仪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居于前沿位置,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个人正式出版专著、教材12部,主编教材6部,累计个人发表约580万字。代表作为《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现代商务礼仪教程》、《国家公务员礼仪教程》、《社交礼仪教程》、《涉外礼仪教程》、《外事礼仪》、《公务员礼仪》、《服务礼仪教程》、《大学生礼仪》等。其中《外交学》为国家教育部“十五”与“十一五”规划教材,《公务员礼仪》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作者:南怀瑾《老子》一书,原着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有研究著作流传下来的,古今名家的著作,有数十家之多,如果搜罗广泛一点,也许可达到百家以上;其文字也达到了数百万字,好像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而各人的说法,又各不相同,似乎有了“各家老子”或“老学的各家”。例如:某某研究老子的著作,便成了“某老子”;某某解释老子的著作,又成为“某家老子”;某某诠释了一番,又成为“老子某诠”。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读来似有治丝益棼之感。 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大洋洲的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了。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老子》很好。”问他们好在哪里,也自有一番说辞,或不免拾人牙慧,道前人之所道。但毕竟能重视而称誉我们的文化,这是...
作者:梁漱溟【由文】说 明本书之构思约始于1941年,次年着笔,1949年6月完成。其写作经过具见作者自序。194 9年11月成都路明书店初版竖排本,文字多错落。因时逢解放战争,流传不广。1987年6 月,上海学林出版社据作者生前订正出版横排本,该社编者曾作个别删改。1990年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三卷时,又据路明书店版再次作文字和编排上的订正,并恢复删略字句。现据《全集》文本收入本卷,并再次据路明书店本和学林出版社本作文字上的订正和复原。又,本书部分内容曾专文刊布于《文化杂志》等刊物。自 序于此见出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剌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什么“社会发展史”,什么 “文化哲学”,我当初都未曾设想到这些。从一面说,其动机太接近实用(这正是中国人的短处),不足为产生学问的根源。但从另一面说,它却不是书本上的知识,不是学 ...